翻开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

作者/穆森

天津是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璀璨的名片是对一座城市的褒奖,我们怎能不引以为豪,不去热爱她?有了解才有热爱,因为热爱,才要去记录、去讲述。近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何玉新的新著《城事·天津》,便呈现出这样一种热爱家乡的情怀。

本书始终贯穿了“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大视角,作者以亲和通俗的写作方式,大量运用情景化、故事化的手段,从“历史变迁”“城市性格”“人物故事”“烟火人间”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翻开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可谓精彩纷呈。书中还穿插了水粉画家田同芬精心创作的上百幅天津风景画,为流淌在文字中的历史构建出一片温情空间,不禁让本地读者感叹──我的家乡就是这种感觉!

天津的城市性格,在天津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书深入解读了天津人性格形成的原因。天津曾是军事要塞,宋朝时为抵御辽兵南下,在海河南岸设“寨”“铺”,军兵戍边屯垦,寨名有独流、沙窝、当城、双港、泥沽、小南河……绵亘至今。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年12月23日)赐名“天津”,设卫筑城。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座城市之名沿用六百多年,已是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明清两代屯田的士兵、漕运的水手,以及长期驻扎天津的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都留下了行伍气魄,客观上造就了本地尚武的民风。九河下梢天津卫,四通八达的运河与海河又缔造了城市工商业的大繁荣,使得天津人有眼界有口才,吃过见过。天津人古道热肠,心直口快,抑强扶弱,得理不饶人,有事儿互相照应,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有时又爱耍胳膊根儿,侠义混杂着市井之气,形成了坚韧而不失通达的性格,也是只有在天津才能感受到的气息。

《城事·天津》的精彩还在于将城、事、人融入叙述中,大处思考,小处着笔。天津是一座“文武双全”的城市,人文底蕴同样厚重。明正统元年()起,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在家办“卫学”,正是今天文庙所在地,是天津崇文和教育的根脉。有清一代,私家园林大兴,亭台楼榭中的文化沙龙与悲欢离合,让《红楼梦》《桃花扇》等名著都留下了天津足迹。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时翻译《天演论》,梁启超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曹禺以天津为背景创作《雷雨》《日出》。弘一法师李叔同,京剧名角儿“老乡亲”孙菊仙,专攻殷墟甲骨的王襄,戏剧家焦菊隐、黄佐临,电影界的沈浮、谢添、石挥,红学家周汝昌……这些人都是标准的“老天津卫”;范文澜、田汉、老舍、何其芳以及袁家骝、竺可桢、马寅初、茅以升、梁思礼、陈省身……都在天津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他们如同一颗颗星辰,成为镶嵌在天津历史上的一个个闪光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沽上滋味”一章。天津城市的丰富多彩离不开美食,天津曾有八大成,各色饭庄更是琳琅满目,以鲁菜为基础,形成了注重时令、善用河海两鲜、口味酥烂淳厚的天津菜。包子、捞面、锅巴菜、煎饼馃子、炸糕、茶汤之类的平民小吃,也是在饭庄大师傅手艺的影响下,逐步确立了口味。九国租界里,既有法式、俄式的大餐,也有火腿肠、面包、甜点这类简餐。经年累月的积淀与更新,始终没断了老味儿,让人欲罢不能。

而《城事·天津》书中谈到的滋味,并不局限于美食、小吃的味道,也包括戏曲、曲艺的韵味。戏曲、曲艺的兴盛,从侧面反映了近代天津的繁华,所有的京剧名角儿都得来天津闯码头,当时有一句俗话,“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想红必须过天津观众这一关。早年的南市“三不管”有许多茶园、剧场,长年累月有上千名艺人在此献艺,另外还有河北鸟市、河东地道外、河西谦德庄,也都是规模比较大的杂耍场子。相声大师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金嗓歌王”骆玉笙,评书大家陈士和,都是从天津走出来、由天津人捧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河下梢五方杂处,天津人的幽默感别具一格。清末开埠以来,天津老百姓在九国租界与老城区的夹缝中求生存,顺理成章形成了戏谑自嘲、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翻译家李霁野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时说过,老师授课要言之有物,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不妨向相声演员学习抖包袱的技巧。可见相声在天津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喜欢“逗你玩儿”。

何玉新是一名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工作中接触到许许多多天津人,搜集、积累了大量关于天津的历史信息及个人记忆。他之前出版过《天津往事》一书,作为姊妹篇,《城事·天津》更注重历史的细节,叙事方法也愈发朴实自然。这本书的插图作者、画家田同芬自小生活在五大道,对当年那里幽静惬意的洋房、树阴遮蔽的街道念念不忘。这种念想促成她陆续创作了百余幅天津小洋楼系列绘画作品,每一幅画面都呈现出温暖、美好的色调,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在《城事·天津》中,天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那么的亲切、可爱而又瑰丽多彩,让人为之动容。无论是否了解天津,是不是天津人,相信这本书里的老故事,都会带给读者一些对天津的新印象、新认知。或许有人会根据本书提供的线索穿街走巷,碰撞出更多新的视角和新的记录,发现并展示一个更美好的天津。城与人永远在一起,故事仍在继续。

(刊于5月13日《天津日报·满庭芳》)

年1月4日,《天津日报》综合性文艺副刊“满庭芳”创刊,至今已走过38个春秋,出版多期。作为一块综合性副刊,“满庭芳”内容丰富多采,风格多样化,将思想性、文艺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满庭芳”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始终为读者带来高品位的精品力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hz/10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