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D为遗传病,千万别误诊

DMD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简称,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严重类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基因,但很少发病。此病需要与多发性肌炎、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鉴别,别误诊。

一、诊断标准:

(1)病儿多3-5岁左右起病,起病越早,病情发展越快;

(2)主要症状行走摇摆,走路易摔跤,蹲起上楼费力,跑步蹦跳不能,逐渐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一般无肢体疼痛,可以伴随四肢关节变形挛缩、脊柱畸形;

(3)肢体肌力下降,舌肌及腓肠肌假性肥大;心肌可以受到累及,心功能下降与肢体功能下降呈相对平行关系。呼吸功能亦下降;

(4)心肌酶明显增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或经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二、同一基因的第二个疾病类型

此型类似但预后较好的一型称良性假肥大型(Becker型,BMD),年首先由Becker报告,多在5~25岁缓慢发病,病程较长,占出生男孩的3~6/10万,智力多数正常,肢体力量明显好于DMD,但有些病人与肢体受累相反,心肌受累较重。

三、不能忽略的鉴别诊断

1、儿童良性肌炎:有些对DMD不太熟悉的医生会将DMD与儿童良性肌炎混淆。儿童良性肌炎也会出现肌无力,明显的心肌酶增高,但多数患儿伴有肌肉酸痛,发病比较急,与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DMD容易混淆,一定要注意鉴别。临床鉴别困难时可行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尤其是基因检测,协助诊断。

2、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

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男性患儿易与DMD混淆,但是前者肌电图检测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结论可进一步鉴别。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是遗传病,但是与遗传基因SMN1有关,而非dystrophin基因。

3、代谢性肌病

部分代谢性肌病男孩子也容易与DMD混淆,前者有易疲劳,运动不耐受表现,通过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可鉴别。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诊断其实不难,只要医生见过了解此病,见到走路摇摆,四肢力量下降的男孩,结合慢性进展病史及心肌酶增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再结合肌活检或基因检测结果多能明确诊断。诊断困难的一定找专业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

知识链接:

1、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肌肉变性病,分两种类型,dmd发病早,进展快。Bmd发病晚,症状轻。

2、Dystrophin基因有79个外显子,目前基因检测一般要同时检测大片段缺失重复及点突变,以免漏诊。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检测内含子区域突变方能明确诊断。所以,dmd基因检测并不简单,医务人员一定深入了解,以免误导患者及家长。

肌营养不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zz/10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