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44.html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吴一帆表示,肾病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吃得过少,肾脏营养不良,会加重病情。合理饮食,可起到预防及辅助治疗肾病作用。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和致死率高,并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
每3人有1个存在“中招”风险
每年3月的第2个星期四,是世界肾脏日。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重视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并加强预防。
“我经常说,肾脏是我们体内的‘下水道’,当全身各系统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肾脏的毛病。”吴一帆在医院举办的“与肾病相伴,过精彩人生”讲座上强调。
他接着说,肾脏病与很多疾病相关,如血压、血糖异常、心脏疾病、肥胖等,且女性比男性患肾病的几率相对高。不管目前是否患慢性疾病,都要处理好,否则就有可能引发肾脏疾病。
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与肝、肺、脑、心脏等器官一样重要。肾脏的功能是过滤全身的血液,进而将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毒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肾脏是排毒器官。如果出现肾炎、结石梗阻等病变导致肾脏无法工作,则肾脏可出现失能,甚至出现双侧肾脏失能,即尿毒症,尿毒症患者只能依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才能排出代谢产物。
吴一帆表示,目前,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相当高。每3人中就有1人存在CKD风险。每10个人中有1个患CKD,每10个CKD患者中只有1个知道自己患病。通俗地说,我们随便找人,其中10人就有慢性肾脏病,但只有1人知道自己有此病,其他9人都是到了疾病后期即尿毒症时才发现自己得病。
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因
为什么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如此之高?
“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原因,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密切相关,其中生活习惯占60%。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各种生活习惯调整好,环境也变好了,就能减少慢性肾病的发生。”吴一帆表示。
吴一帆介绍说,目前,全球CKD患者人数达6.亿,中国患病人数达1.亿。CKD患者数占世界人口的9.1%,女性患病率约是男性的1.29倍。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很多,包括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中老年人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等及年轻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疾病。此外,还有如高血压、乙肝、丙肝、反复肾结石等各类慢性病,以及如膜性肾病、IgA肾病等肾脏本身疾病。
慢性肾脏疾病症状多不典型,可以完全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不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此外,肾脏的代偿功能极其强大,即使肾脏功能已损失50%以上的慢性肾脏病病人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常规肾功能检查中血肌酐值只有在肾功能损失超过50%~60%时才刚超出正常范围,故症状不典型及常规肾功能检查不敏感是慢性肾脏病不易被早期识别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CKD症状不明显,但带来的危害却不可小觑,若不及时治疗管理,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引起肾衰竭、尿毒症,最终导致死亡。慢性肾脏病可分为5期,处于1~4期时基本无明显症状,而到了5期,病情变得严重,往往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常见有疲倦、泡沫尿、水肿、恶心、呕吐、瘙痒等症状时,可能是肾脏损伤的表现,需及时到肾内科就诊。而事实上,CKD可以通过早期筛查、规范诊治、科学管理得到有效控制。
吴一帆说,从长期空气污染暴露与膜性肾病增加风险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地域以及临床相关因素后,更多的PM2.5暴露与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相关,而此种关系呈非线性,在PM2.5>70ug/m3的地区,PM2.5每增加10ug/m3,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就增加14%。
有研究还显示,睡眠与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调查人,开始时肾脏都没有问题,没有蛋白尿、血尿,之后每年体检发现有人出现蛋白尿。于是,调查人员对这群人的睡眠情况分成四组调查:第一组每天睡眠少于4小时,第二组5小时,第三组6小时,第四组睡7小时以上。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少的这一类人群,他们患蛋白尿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高肌肉脂肪比与较低的慢性肾脏病发生风险相关。经过锻炼,脂肪减少、肌肉增多的健康体魄,肾病发病率大大下降。
科学饮食看五点
讲座上,有患者问:肾病患者严格限制蛋白摄入,会不会导致蛋白质营养缺乏,进而损害健康?
“肾病患者需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非优质蛋白的摄入,就不会缺乏营养。”吴一帆说。
吴一帆认为,要实现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与肾病相伴,过精彩人生”,就需做好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起居、监测、用药、心理、回归社会六大方面。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肾病患者尤为重要,关键是以下5点:
优质低蛋白饮食。慢性肾脏病患者真正需要改变的是饮食结构,控制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非优质蛋白的摄入。就是要吃适量的瘦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食物,总量不能多,但一定要吃,否则人体就会缺少蛋白质,特别是蛋白尿比较严重的患者更要注意。每天具体应该吃多少则由病情和自身的营养状况决定,需询问主诊医生或营养师。
充足的热量。如果吃得太多,吃进去的食物经消化要排出废物,肾脏的负担太重,令病情加重。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提供热量,慢性肾病患者肉蛋奶类的量已经减少了,有的还要减少主食的量,就只能通过多吃些青菜,必要时增加淀粉类食物(含极少量蛋白质)来维持热量,以保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
“不过,不是吃得越少越好。如果吃得太少了,造成肾脏营养不良,就会加重病情。”吴一帆强调。
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都以为得了肾病要少吃,其实不是这样的。身体的康复需要营养,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都是通过食物供给的,如果过分节制,就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病情加重。由于对肾病患者饮食过分强调,患者的主食和蛋白质的摄入受到很多限制,丢失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病人往往营养不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和低蛋白血症,容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在肾脏病早期,没有肾功能损害时,是不必限制蛋白质摄入的,只有当肾功能下降时才应开始结合低蛋白饮食治疗。
低钠饮食。钠要靠肾脏排泄,吃太多盐对肾脏造成的负担很重。反过来,低钠也不是说完全不吃盐,这会出现低钠血症,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
控制水分。喝进去的水要经肾脏排泄,需控制好水量。对于水肿患者而言,喝得越少越好,否则,就要把握好适当的量。
饮食禁忌。得了慢性肾脏病,有一些食物要限制,但是病情不同,限制的食物也不同,需详细了解各类食物不能吃的原因。秋冬季,广东盛产各种柚子、橘子,那段时间就有很多病人出现高钾血症。因为柚子、橘子属于高钾食品,一些慢性肾脏病患者因钾排泄不畅,容易患高血钾,需要限制的高钾食物还有紫菜、香蕉等。不过,有些患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因长期排钾过多,就需要补充高钾食物。
有患者问,白茅根能治肾病吗?吴一帆表示,中医讲究辩证施治,食疗要个体化。很多患者都喜欢用中药,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有辅助作用的。不过,一定不要盲目跟从其他患者,把别人的“验方”用到自己身上,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运用不当,结果就适得其反。因此,一方面要学习食物属性的常识,比如生姜、羊肉是助阳的,百合、云耳是滋阴的,淮山、芡实、薏米是祛湿的。另一方面要多和中医师交流,了解自己的体质。
吴一帆强调,慢性肾病患者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既需要患者有较强的自觉性和持久的耐心,也需要尽量多掌握正确的知识,以避免走进误区。通过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尽可能减少用药。
《食经》杂志社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