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内科之痿病篇
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内经》有许多篇章对痿病进行了讨论,《素问·痿论》还作了专门论述。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筋脉失润;“湿热不攘”,筋脉弛缓。病证分类方面,根据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提出了“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方法。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灸治痿原则。西医学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神经一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cylcholinereceptor,AchR),临床主要表现为受累横纹肌病态疲劳,如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四肢无力及呼吸困难等。本病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一日内常表现为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20至40岁,40岁前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至3倍,中年以上发病者以男性居多,10岁以前发病者仅占10%。家族性病例少见。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外因多以热毒、湿毒为主,内因又以脾肺肝肾的亏虚为多见。
1.热灼肺津感受温热之邪,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蹵”之谓也。
2.湿热浸淫久居湿地,如涉水冒雨,感受湿邪,积久不去,郁而化热,浸淫经脉,而成痿证;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蕴湿积热,浸淫筋脉,壅郁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亦可成痿。
3.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削瘦而为痿。
4.肝肾亏虚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致精血亏虚,精亏不能滋髓养骨,血虚不能荣筋养脉而致痿软无力。且精血亏虚则虚热内生,更灼液伤津,以致阴虚火旺而诸症纷起。若日久阴损及阳,阳衰失于温煦荣养则转变为阳虚痿证。痿证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生瘀,津液不布炼而生痰,亦可成为兼痰兼瘀的痿证。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本病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但因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有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者;有缓慢发病者;也有时轻时重,周期性发作者;有疲劳后发病者,有睡卧后发作者。有以女性多见,有以男性为主者。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影响窍隧,难于张口、睁目者,甚至瘫痪于床者。有以肢体近端肌肉弱于远端者,或以肢体远端肌肉弱于近端者。初则仅为肌肉软弱无力,久则肌肉萎缩不用。
1.症状: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0至35岁多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起病隐袭,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如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重者眼球运动受限,甚至眼球固定,但瞳孔括约肌一般不受累,双眼症状多不对称,10岁以下小儿眼肌受累较为常见。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以颅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眼外肌无力多见(70%~90%),依次为延髓肌、颈肌、肩带肌、上肢肌、躯干肌和下肢肌。可呈全身性或局限性肌无力。主要临床特征是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连续收缩后发生严重无力甚至瘫痪,经短期休息后又可好转;症状多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早晨或休息后减轻。受累肌肉常明显地局限于某一组,肢体无力很少单独出现。呼吸肌、膈肌受累可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重症可因呼吸麻痹或继发吸入性肺炎而死亡。心肌偶可受累,常引起突然死亡。患者如急骤发生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通气功能即为危象。发生危象后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死亡的常见原因。肺部感染或手术可诱发危象,情绪波动和系统性疾病可加重症状。
2.体征:疲劳试验阳性,即患肌进行持续或快速重复收缩(如睁闭眼、举臂动作)后,不久就出现短暂无力,休息后恢复。
(二)理化检查
1.血、尿和脑脊液检查均正常。部分患者胸部CT可发现胸腺瘤,常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
2.电生理检查:可见特征性异常,3Hz或5Hz重复电刺激时,约90%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衰减反应;微小终板电位降低,单纤维肌电图显示颤抖增宽或阻滞,阻滞数目在重症肌无力肌肉中增加。
3.多数患者血清中抗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达85%~/0。一般无假阳性。
C3补体增高,周围血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反应正常,AchR蛋白反应增高;2/3病例IgG增高,少数可有抗核抗体阳性。
(三)诊断要点
1.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2.缓慢起病,或急性发作者。
3.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或有反复发作史者。
4.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四)鉴别诊断
1.痹病久病痹病,也有肌肉消瘦者,与本病相似,但均有关节、肢体疼痛,与本病力弱不痛有根本的区别。
2.风痱风痱以步履不正,手足笨拙,动作不准,废而不用为主症,常伴有舌体病变,言语不利;而痿病则以力弱,肌肉萎缩为主症,两者有所区别。两者均可隐袭起病,病久也可痿痱并病。
三、辨证论治
痿病除病程中出现暂时痰浊阻滞或湿热浸淫为实邪较盛外,一般均为正气虚衰。据其临床表现,可辨其属脾、属肝、属肾。治疗痿病要始终重视健运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不足时.临床常扶正补虚共施、肝脾肾脏并补;由于外感热邪及湿热之邪是导致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故清热祛湿是辨治痿病不可忽视的方面。
1.肺热叶焦证
证候:病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燥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党参30g,麦冬12g,甘草6g,石膏30g(先煎),桑叶10g,杏仁10g,火麻仁15g,密制枇杷叶15g,阿胶10g(烊化),炒胡麻仁10g。
2.湿热内盛,气机阻滞证
证候: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腕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
苍术10g,黄柏10g,当归10g,牛膝10g,防己10g,川萆薢15g,厚朴10g,薏苡仁30g,茯苓15g,泽泻10g,广藿香10g,佩兰10g。
3.脉络瘀阻证
证候: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方药: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尾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熟地黄10g,党参30g,橘络15g,木瓜10g,杜仲15g,锁阳10g,桑寄生15g。
4.脾胃虚损,中气下陷证
证候: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I5g,升麻10g,当归12g,砂仁10g(后入),葛根15g,柴胡10g,炙甘草6g,苍术10g,薏苡仁30g,黄柏10g,茯苓15g,茵陈30g。
5.肝肾亏虚,精少髓枯证
证候:四肢肌肉萎缩乏力,腰酸膝软畏寒,遗尿或遗精,发脱,视物不清,目干而涩,眩晕健忘耳鸣,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方药:龟鹿二仙汤加减。
鹿角胶10g,龟甲胶10g,熟地黄15g,杜仲15g,山茱萸15g,五味子10g,茯苓15g,白术15g,远志15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党参30g,当归12g,大枣10g,甘草6g。
6.脾胃两虚,寒湿内蕴证
证候:四肢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小便清长,或有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逐湿,健脾补肾。方药:附子汤加减。
附子10g,干姜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熟地黄30g,杜仲15g,鹿角胶15g,蜈蚣2条,石斛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枸杞子15g,牛膝15g。
四、临证权变
痿证的辨证论治。如肺热津伤之证,不免耗灼胃液,而致肺胃阴伤,症兼食欲减退,口燥咽干等候,治疗须结合养胃清火,宜用益胃汤加薏仁、山药、谷芽之类,使胃火清则肺金肃,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现。而湿热浸淫之证,又有偏重于湿和偏重于热之分,若湿邪偏盛,见有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酌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热邪偏盛者,往往最易伤阴,致成阴虚湿热成痿,症见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中剥、脉细数等,故除湿之外,应兼以清养,可酌加生地、龟板、麦冬、花粉、沙参等,以滋肺肾金水之源。再如脾胃虚弱之证,最易兼挟食滞不运,治疗当结合运化,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楂肉、神曲等品;又有脾虚每多兼挟湿热不化,故在补益脾气之时,当结合渗湿清热,药如黄柏、苍术、黄芩、茯苓、泽泻之类。而肝肾亏损之证,又须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药如黄柏、知母、熟地、龟板等;无火当专填精,药如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等;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者,不可用凉药以伐生气,宜用鹿角片、补骨脂、肉桂、附子等补肾助阳。但由于以上病因均能伤及五脏而产生五痿,是故临证之时,又当分别诊治。
1.脉痿治宜养心安神举瘘,方用硃砂安神丸加牛膝、木瓜。
2.筋痿治宜清肝热壮筋骨,方用紫威汤加木瓜、虎骨。
3.肉痿治宜健脾益胃化湿,方用益宵汤加山药、苡仁。
4.骨痿治宜健骨益肾,方用鹿角胶丸。
5皮痿治宜清热滋阴,方用犀角桔梗汤。
{调护}
1.急性者宜卧床休息,慢性者应适当休息,结合功能锻炼。患肢宜保暖,由于局部感觉失灵,严冬时防止冻伤,用烫壶或热水袋保暖时需防止烫伤。每次用当归和伤酒按摩患肢,一日三次,以利恢复。注意皮肤清洁干燥,病久患肢痿而不用者,要防止发生褥疮。
2.饮食宜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物质,如猪、牛蹄筋,羊、牛骨髓等。以充养筋骨,忌酒衣炙烤辛辣之品。
{应用例案}
例一占某,男,3岁。其父代诉:一月前患高热达40℃,口渴咳喘而汗出,医院诊断为肺炎,服药和注射五日,热退喘减出院。十余日后,发现下肢痿软不能站立。证见指纹青紫,口渴,溺赤。脉症因合参,认为高热伤津,肺热叶焦,发为痿症。投以清燥救肺汤,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黑芝麻10克,石膏30克(杵,先煎),阿胶10克(冲服),杏仁10克,麦冬10克,枇叶6克,桑叶6克,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煎药服后,增加下利呕逆,汗出不能食,遂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治之。处方:葛根24克,黄芩12克,黄连6克,甘草6克,山楂10克,桑叶10克,三剂。
三诊:呕吐下利已止,能食稀粥,下肢足趾稍能活动,但仍不能站,口渴,溺少,舌红无苔,指纹青紫。处方:葛根24克,黄芩12克,黄连6克,甘草6克,石膏30克(杵,先煎),知母12克,桑叶10克,山楂10克,三剂。
四诊:患孩已能站立,但不能久站,尚不能发步,舌红,口渴,大便燥而少。再按前法,去山楂、桑叶,加元参10克、麦冬10克,三剂。
五诊:大便已通畅,口渴亦减,症有改善,续守前方服三剂。
六诊:症状若前,拟滋养肝肾。处方:葛根3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元参10克;麦冬10克,淮山药10克,女贞子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
上方连服三剂后痿症痊愈,诸症悉平。
例二俞某,男,3岁,年8月初诊。其母代诉:患孩子发高热,医院治疗,诊断为小儿麻痹症。证见下肢麻痹,足不任地,肌肉略已缩小,软弱松驰,给以葛根苓连汤加味配合针灸治疗月余,因无显著进步,自动前往市传染病院治疗,经针灸服药(药物不详)等治疗两个月后,病情毫无起色,求治于余。乃以葛根芩连汤加芪术归芍等补气血药,连服30剂后,患孩逐渐能行走,但终成跛行。
例三林某,男,3岁,塔庄茶口人,年7月4日初诊。发热后下肢麻痹近一月,且伴有低热,治以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24克,黄苓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知母10克,石膏30克(杵先煎),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病有起色,拟葛根芩连汤加升麻6克,赤芍10克,元参10克,继服旬余,以巩固疗效,治疗三个月基本痊愈。
例四陈某,男,3岁,闽清白汀人,年8月初诊。其初母代诉:从床上跌下,即下肢不能站立,左上肢亦不能伸举握物。查其病因,前几天有感冒发热已愈,患孩跌仆后发热汗出,口渴,尿少,指纹紫。此应属热痹范畴,以葛根芩连汤加味配针灸治疗三个月,行走自如。
例五黄某,男,3岁,朱中人。患孩母亲代诉:前日发高热,热退后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下肢肌肉弛缓。处方:葛根24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麦冬12克,元参12克,知母10克。前后服药50多剂,并配合针灸,治疗三个月而愈。(《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
按: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中,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痿症系汪其浩老多年来的经验,汪老认为小儿麻痹症并非脑病,是由热毒之邪侵入脊背经输发为痿症。经云:“肺热叶焦必生痿。”又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阳阴虚而络于督脉,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虚则热毒侵入,引发高热消灼津液,发热期间不能饮食,水谷不足则不能生津液,津液不足则不能主润宗筋,从而不能束骨而流利机关也。所以重用葛根乃取输运津液,达于脊背,滋润宗筋;配合芩连清热解毒,甘草甘缓和中。
五、文献摘录
《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甚则生痿蹵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热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拥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局方发挥·局方总论》:“诸痿皆起于肺热,传人五脏,散为诸证,大抵只宜补养,若作夕感风邪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诸痿生于肺热,只此一句便见治法大意,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固是就生克言补泻。而大经大法不外于此,……五行之中,唯火有二,肾虽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经曰一水不胜二火,……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
《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痿病无寒”;“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
《景岳全书·痿证》:“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临证指南医案·痿》:“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壁,又云治痿独取阳明,以及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论,《内经》于痿证一门,可谓详审精密矣。奈后贤不解病情,以诸痿一症,或附录于虚劳,或散见于风湿,大失经旨,赖丹溪先生特表而出之,惜乎其言之未备也。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罗氏会约医镜·论痿证》:“火邪伏于胃中,但能杀谷,而不能长养气血”;“治者,使阳明火邪毋干于气血之中,则湿热清而筋骨自强,此经不言补而言取者,取去阳明之热邪耳。”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