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一出来,朋友圈瞬间被“生不生二胎”刷屏。“二胎”成了社会上一个热议话题。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是否愿意生第2个孩子的选择上,35-40岁的群体生育二胎的意愿最强烈。而生育质量是这些年龄较大夫妇所面临和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女性一旦>35岁,卵子质量下降,卵细胞发生畸变的可能性增加,受孕概率大大下降,怀孕后也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使流产和难产风险增大。
因此,想要生二胎的高龄妇女,更应重视孕前全面身体检查,严格执行产前诊断,做到科学备孕、备产。
孕 前调整心态,放松受孕>35岁的女性需要了解自己的受孕几率明显低于年轻人群的事实,如果积极尝试6个月仍未怀孕,更积极的方法是咨询生殖医学专家,接受必要的医学辅导和帮助。如果能够在排卵之前保持1~2d/次的高频率性生活,将获得最高的受孕机会,但是这个年龄段夫妇的性生活活跃程度会比20岁年龄段有明显下降。虽然如此,也不要过分担心,对于月经规律的女性,从上一次月经干净后,保持规律的性生活(2~3次/周)仍然有助于增加受孕机会。如果性生活不那么频繁,或者夫妻两地生活、一方经常出差,建议适当掌握一些预测排卵的方法,例如测量基础体温、使用测排卵试纸等,对于提高受孕率会有帮助。全面体检,有备而孕怀孕是对女性身体长达9个月的身体耐力的考验,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对自身和胎儿负责的体现,特别是对于高龄孕妇而言。女性一旦>35岁,排卵开始不规律,排出的卵子质量下降,卵细胞发生畸变的可能性增加,受孕的几率大大下降。同时,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都开始下降,如阴道弹性降低,子宫肌肉收缩力下降,并且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使流产、难产、产道裂伤及产后出血风险增大。因此,高龄女性更应重视孕前医疗检查。医院进行生育力评估,从年龄、病史、职业、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夫妇生殖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夫妻双方身体潜在的生殖系统疾病,看是否适合生育二胎。对备孕1年没有成功的夫妻要做检查、分析、判断,即根据精液、卵巢、输卵管、子宫等项目的检查报告,结合夫妻2人的年龄、既往生育史、身体条件,整体评估来综合评定不育的因素。计划怀孕之前3个月,每天服用1片0.4mg的叶酸,能够有效预防胎儿开放性神经管畸形。如果是计划外怀孕,没有提前补充叶酸,只要不是极度偏食或者严重营养不良的女性,也不要过度恐慌,及时开始服用就可以了。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时机研究表明,妊娠间隔<18个月者子宫破裂风险显著增高且与瘢痕子宫有关,故一般认为剖宫产术后的妇女应严格避孕2年,以降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剖宫产史降低了妇女随后的自然生育能力。因此,对于瘢痕子宫有再生育要求的妇女,在严格避孕2年后孕前检查无妊娠禁忌证的情况下,宜尽早计划妊娠。同时,在剖宫产术后至少6个月,计划妊娠前,应常规进行阴道超声检查,了解瘢痕的愈合情况,观察瘢痕是否完整,局部是否有缺损(憩室)、瘢痕缺损的大小、瘢痕缺损处剩余肌层的厚度。若瘢痕愈合不良,或大的缺损、缺损处剩余肌层厚度菲薄者应等待瘢痕愈合后或请妇科医生手术修补后再计划妊娠。孕 期孕期第1关,应该行产前诊断高龄妇女一旦成功受孕,应该尽早进行产前诊断,因为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逐渐增加。在我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于高龄产妇应进行必要的产前诊断。目前的产前诊断疾病主要分为六大类:第1类为胎儿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弓形体病以及性传播疾病感染等;第2类为染色体疾病,包括唐氏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及18-三体综合征等疾病;第3类为先天畸形,主要包括多基因疾病,例如先天性神经管缺损、先天性心脏病、腹壁缺陷以及先天性髋脱位等疾病;第4类为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包括糖原贮积症、黏多糖贮积病、半乳糖血症以及苯丙酮酸尿症等疾病;第5类为单基因疾病,主要包括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地中海贫血、血友病以及脆性X综合征等;第6类为其他疾病。在我国,产前诊断的疾病主要以胎儿感染、先天畸形、染色体病以及单基因病等四大类为主。建议高龄孕妇尽早行产前诊断,在孕10~13+6周可以行绒毛膜穿刺活检,如果错过时机或者担心风险可以在16~22+6周选择羊膜腔穿刺,不建议产前筛查后再行产前诊断。如果以上检查都错过了,对于>23周的孕妇还可以选择脐静脉穿刺。但如果孕妇担心穿刺带来的风险,拒绝以上有创操作,还可以选择无创DNA产前检测,它的准确性>98%,包括了孕期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原则上>12周的孕妇都可以行此项检测。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北京看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