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DMD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又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icmusculardystrophy),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部分患者伴有智力障碍,该病由法国的DuchennedeBoulogne医生于年首先描述,起初命名为假肥大型肌病(pseudo-hypertrophicmuscularparalysis),后来为了纪念他而将该病命名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病因是由于位于Xp21.2-21.3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产物细胞骨架蛋白——Dystrophin蛋白缺乏,进而引起肌细胞进行性损害。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当家族中出现DMD患者,家族中的女性需行DMD基因检查确定是否为DMD携带者,若为携带者,在孕育下一代时需行产前诊断。

DMD疾病临床表现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隐匿期--如果偶然发现血清CK升高或有家族史,在该阶段即可被诊断。患儿可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可没有步态异常。第二阶段:可步行前期--Gowers征,走路摇摆,足尖行走,仍能上下楼。第三阶段:可步行晚期--渐觉举步困难,丧失上下楼和坐地起来的能力。第四阶段:不能步行早期--可短时间自行移动仍能保持姿势,脊柱可能开始侧弯。第五阶段:不能步行晚期--上肢功能和维持坐姿逐渐困难。

DMD疾病发展趋势

(1)该病发病率男性活婴为1/,女性携带者频率为1/,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

(2)患儿在出生时就有肌酸激酶(CK)升高但一般无临床症状,2-5岁开始出现肌无力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鸭步,跑步、爬楼梯、下蹲起立困难,伴发出现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近端肌萎缩及Gower征阳性。

(3)患儿血清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醛羧酶(aldolase)等生化指标升高明显,CK值甚至可高于正常同龄人的数十倍,肌电图检查显示典型的肌源性损害,约30%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肌无力持续发展,一般12岁后丧失行走能力,后期几乎所有肌肉都受累,患者通常于20~30岁左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DMD疾病康复护理

目前该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尚无根治方法。患儿要定期专科随访。康复训练能维持肌肉的功能,防止关节的挛缩,应当每天坚持,患者应尽量减少离心运动,避免肌肉过度拉伤。典型的离心运动包括下楼梯、走下坡路和跳蹦床。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使用支具,支具的应用对防止DMD孩子的关节挛缩有重要作用,胸腰骶部的支具有助于防止脊柱侧弯,小腿支具有助于防止跟腱挛缩,夜间也可考虑用足踝矫形器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hz/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