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7日左右,好多媒体都转发了一篇《神童母亲忏悔录:17岁进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的文章,把去年8月24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的节目《我的“神童”儿子为何肄业回家》再次炒热。
主人翁魏某年出生,2岁就掌握了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
可是由于他进入中科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独来独往不懂与人交流、在寝室看书忘了参加考试、没写毕业论文……3年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劝退了。
原来魏某打小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插足,每天连牙膏都挤好,乃至高中时还被喂饭、被洗脸,从不允许他出去玩,从不让他接听电话……魏某早就被家人当作了学习机器,没有被当作人!
家庭教育也好、早期教育也好、幼儿园中小学教育也好,都应该有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人才观,最基本点定位在“把孩子当人看”,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可持续全面发展。
任何片面发展的本质就是没有把儿童当人看,当玩具、当饰品、当容器、当机器、当面子、当出气筒……
教育需要从“智力开发”“知识灌输”回归到“全面发展”的正道上来!
人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身体运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今天,我们主要讲第一点,身体运动;后两周将继续为大家讲解其他两个方面。
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身体健康状况和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特别是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
身体运动的基础是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内脏、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
1.骨骼
评价孩子骨骼除了身高还有骨密度,孩子的身高诚然与父母的遗传、早长晚长密切相关,但是睡眠、饮食营养、运动是否跟进也极为重要。
身高优势对孩子的自信建立、运动能力、同伴关系、体育达标等等都有很大影响。
要想增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骨细胞的增生和肌肉、脏器的发育都离不开蛋白质。
人体生长发育越快,则越需要补充蛋白质,鱼、虾、瘦肉、禽蛋、花生、豆制品中都富含优质蛋白质,应注意多补充。
青少年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鸡蛋,因为鸡蛋含有人体必须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一个鸡蛋的营养价值约等于克牛奶。孩子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当营养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便容易发生软骨病和贫血。
鸡蛋黄中含有大量的钙、磷、铁和维生素D等可促使骨质钙化与造血的原料。所以,鸡蛋是促进健康成长的最佳滋养食品。
甜点等食品则应尽量少吃,可乐与果汁也少吃为妙,因为其中所含的糖份多,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吃多了会影响骨骼的发育。此外,盐也是增高的大敌,必须养成少吃盐的习惯。
供给维生素和纤维素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A、B、C,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
动物肝、肾、鸡蛋特别是蔬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应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
增加矿物质
人体的长高,决定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其中下肢长骨的增长与身高最为密切。
也就是说,只有长骨中骺软骨细胞的不断生长,人体才会长高。
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多补充牛奶、虾皮、豆制品、排骨、骨头汤、海带、紫菜等含钙、磷丰富的食物。
增加户外活动
要到户外多晒太阳,增加紫外线照射机会,以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促使胃肠对钙、磷的吸收,从而保证骨骼的健康成长。
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也是使人体长高的“营养素”。常言说:人在睡中长。
由于睡眠不仅可消除疲劳,而且在人体入睡后,生长激素分泌比平时旺盛,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长高。
因此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适宜长高和健脑的体育锻炼,能促使全身血液循环,保障骨骼肌肉和脑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促使骨骼变粗、骨质密度增厚、抗压抗折能力加强。
运动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使骨骼、肌肉、大脑发育得更好。
所以,应多参加适宜长高和健脑的活动,例如跳绳、踢毽、跳皮筋、艺术体操和各种球类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增高产品的辅助治疗与运动有机的结合实现增高的最佳疗效。
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生活中发现有的孩子多汗、手足抽搐、前囟闭合延迟、萌牙延迟、身材矮小、腰背疼痛、胸廓畸形、脊柱弯曲、下肢疼痛、下肢弯曲、关节肿痛,动辄就骨折等现象,说明孩子骨健康不良。
除了与骨的基本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A、铜、碘、钙、磷、镁的摄入量相关外,与体育锻炼和室外阳光照射、不良生活习惯、感染、压力等密切相关。
2.肌肉
肌肉包括粗大肌肉和精细肌肉两个方面。
粗大肌肉完成粗大动作,是有关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动作,由大肌肉群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头肌和三头肌(手臂)来完成。
比如抬头、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跑、跳、翻、钻、爬、滚、扔、接、撕、拉、拽、打等动作。
其发展评量主要观察:肢体运作是否平稳顺畅、动作模式是否与同龄幼儿相仿、动作模式是否两边一致、活动一段时间后是否有怪异动作出现。
运动发展遵循着由上而下、由中间向四周、由大肌肉到小肌肉到规律。每一项大动作发展都与支配该项动作的神经和肌肉的成熟程度有关。
随着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增强,宝宝在出生的前几个月内就能基本实现对头部的控制,随着身体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学习翻滚、坐、爬、站立和走路。
宝宝运动发展到顺序一般为:
半月龄后:
可以开始尝试在两餐奶之间让宝宝俯卧着玩一会儿,家长可以用颜色鲜艳或者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在宝宝头部上方引逗其抬头,也可以让宝宝俯卧在大人的胸腹部,按摩他的颈背引逗其抬头。
满月前后:
可以尝试握住宝宝的手腕,轻轻缓慢地将他拉起片刻,也可以在拍背防溢奶之后,尝试不扶住宝宝的头,让其自然竖立片刻,以此来锻炼颈肩背部肌肉力量。
随着颈肩背部肌肉力量的不断增强,宝宝开始学习保持头部的平衡,一些轻微摇摆和缓慢晃动的游戏如“躲猫猫”能帮助他练习控制自己的头部。
3月龄前后:
可以悬挂颜色鲜艳或者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引逗宝宝伸手踢腿,以此锻炼宝宝四肢和全身肌肉的力量。
4月龄前后:宝宝能够对头部控制自如;
5月龄前后:随着肌肉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些宝宝已经可以以腹部为支点,连续翻身打滚。可以在拉坐起来。
6月龄前后:可以让宝宝靠坐,然后逐渐减少背后的支撑物,尝试让宝宝用自己的双臂支撑起身体的一部分重量,宝宝开始匍匐移动。
7~8月龄:宝宝已经能坐得很稳了,开始膝手爬行;
8~9月龄:宝宝可以自发从卧位转变成坐位又从坐位转变成卧位,开始尝试扶物站起。
9~10月龄:宝宝开始手足爬行;能扶物单腿站立。
10~11月龄:
宝宝开始能手足爬行上下台阶;学习自己从站立回到坐姿;会通过双手和膝盖来移动身体。
家长需要给他一块比较大的空间和相对柔软的地面练习走路,要将家中不牢固或者重量轻的家具固定好,或者干脆从宝宝学步的地方挪走。
11月龄:可以握着宝宝的双手,带着他向前走,或者在几步远处伸出双臂呼唤宝宝的名字,引逗他移动过来;
12~13月龄:宝宝将会独自迈出他的第一步;
13~15月龄:宝宝开始独立行走;
18月龄:宝宝能跑以及倒退行走;
2岁:宝宝能并足原地跳,能单足独立1~2秒。
2岁半:宝宝能单足原地跳;
3岁:宝宝能双脚交替下楼梯,能并足跳远。
精细肌肉完成精细动作,一般是手腕及手指完成的运动,包括捏、握、抓、屈、旋转、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穿、插、刺、夹、拣、剪、缝、掐、撕、揉、捻、敲、叠、绑等。
生活中通过增加孩子的生活活动、美工活动、自制玩具等精细肌肉活动促进个体脑结构和功能成熟、进而促进认知系统的发展。
3.结缔组织
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
结缔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
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重要功能意义。
结缔组织主要指孩子身体的柔韧性,有的孩子踢腿能踢到很高,有的则踢不高;有的弯腰不弯腿,双手你拍到地面,有的则不能;有的能“一字马”或下腰,而有的则显得僵硬、没有柔软性。
柔韧不仅决定于结构的改变,也决定于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特别是对抗肌放松、紧张的协调。
影响柔韧性即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关节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等。
柔韧性得到充分发展后,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将明显加大,关节灵活性也将增强。
这样做动作更加协调、准确、优美,同时在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由于动作幅度加大、扭转过猛而产生的关节、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
4.内脏
内脏主要是孩子心、肝、脾、胃、肾五大脏器的功能发育情况。
举例孩子的嘴唇应该是粉红的,可是有的孩子嘴唇发青,极有可能就是心脏问题——已经被纳入国家大病医保了,赶紧带孩子瞧病,国家报销。
理论上讲,3岁孩子能做到自主控尿了,可是真有孩子中午在幼儿园睡个午觉也要尿床,说明其泌尿系统功能发育有迟滞迹象。
5.神经系统协调
机体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
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重要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
神经系统协调是个体在完成各种练习时,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协调配合,其中包括神经系统中不同组织结构的参与以及高、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支配。
举个例子,孩子在做闭单眼时出现面部扭曲、做一些快速轮替动作时总出错,说明其神经协调发育不好。失调一般分为下列四种:
感觉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
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
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
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
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
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
前庭性共济失调:
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
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
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遗传性共济失调:
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偶为伴性遗传。
病理变化以脊髓、小脑、脑干变性为主,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和小脑等也可受累。临床以共济失调、辨距不良为主要表现。
本文节选自《科学的早期教育》(钱志亮著)。
同名线上课程正在父母学苑(现已更名为亮见)火热更新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下图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