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大多营养不良或体形消瘦,许多亲友就会专程弄一些“补品”给病人,比如:人参,海参,甲鱼,冬虫夏草等等;大家总是习惯性把“补”与贵联系在一起,就好像想要补就要贵才行。但是,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有时候“昂贵的补品”不一定有益。
“贵≠补”,“好≠能吸收”
荣养脾胃,胃气旺盛,精足则气满,气旺而神生。故有养胃即养神之说。许多人喜欢把进补单纯地理解为“虚则补之”,什么东西好,就吃什么。如果是这样想,那我们就只理解了一半。
袁希福老中医说“胃喜为所需”,是在告诉我们,食物为脾胃所喜,才可起到调补作用。
“胃喜为补”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进食的食物需是平常爱吃的,也就是家常菜;如果你爱吃番茄鸡蛋,吃惯了清淡口味,可是患病以后,家人天天给你做海参,红烧肉,看似在增加营养,但肠胃却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能吸收,吃下去发挥的补益还不如一颗鸡蛋。
二是,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想吃什么,就是身体缺什么,就应该进补什么,必须要分清什么是口舌之欲,什么是肠胃所需。比如:一个人已经吃饱饭了,但是他平素特别爱吃鲈鱼,这次家人专门给他做了,他虽然已经饱了,可经受不住欲望又继续吃起来。那么,此时的美食对他可能根本没有补益,甚至暴饮暴食还会影响健康。再如:有的病人爱吃辛辣,火锅,胡辣汤,这些哪怕是吃饱饭以后,也是想吃,这就是解馋,并非身体所需。
袁希福老中医强调”胃喜为补“的原则,主张肿瘤患者均衡营养,食物种类要丰富,吃平常爱吃的食物;但肠胃所喜,必须要分清是口舌之欲,还是真正身体所需。而分辨喜恶的办法,一是肠胃吃下去感觉舒服;比如:有人喜欢喝热粥,说喝起来肠胃暖暖的,那就是他的胃需要温补,热粥符合胃的需要。二是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如果是在饱餐后而非饥饿时想,多半是口舌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