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榨菜

桐乡榨菜

文/赵松

?

对于桐乡这个地名的最初认识是两个渠道。第一是背诵文学常识时关于“茅盾先生”的注解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第二个就是在学生时代三天两头食用的榨菜包装袋上的厂址,无非是桐乡高桥或者是海宁斜桥。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尾巴上的苏北人,在少年学生时代很少食用大米(这个经历对于以老赵妻子和丈母娘为代表的桐乡乡下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用老赵丈母娘经常说的话就是,罪过啊,小时候都没有饭吃的)。我们的主食是面,各种各样的面食,馒头、花卷、面条、饺子等等。当然,老赵读书时候的学校食堂的大师傅们从来不喜欢耍花样的,馒头一直是永远的主力,从未改变过。那时候老赵和小伙伴们经常的吃法就是把分到手里的馒头从中间上下分开,撕开一包榨菜,挤出一部分摊在馒头上,再把分开的馒头合二为一,就和现在流行“鸡腿汉堡”“肉夹馍”如出一辙,无非老赵那时候是“榨菜汉堡”或者是“榨菜夹馍”。

老赵和妻子相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彼此第一次自我介绍的时候,她说是桐乡人的时候,老赵就问她家离高桥有多远。老赵的妻子当时很惊讶,当时就认定了老赵是冥冥中月下老人要和她绑定的那个人。她觉得外省人能知道桐乡这个地方的人都不多,何况还知道桐乡下面的乡镇,可见老赵对她的了解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她不知道的是桐乡高桥的榨菜伴随了老赵好多年的读书生涯。

因为第一份工作是走南闯北的业务员。在“马云”的触角还没有深入的情况下,大街上穿西装打领带的人除了卖保险的就是业务员。正如木心先生的诗里说的那样,那时候的火车也很慢,老赵经常坐的绿皮火车比照现在的高铁,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不知道慢了多少倍。那时候坐火车的人,特别是坐绿皮火车的人,除了天南地北的瞎聊就是品尝来自各地各种各样的食品。到了吃饭的时间,各显其能,有的吃火车上卖的快餐,有的从包包里拿出自备的食品。

旅途食品的三大法宝,方便面和火腿肠以及榨菜是绝配的幸福一家。小心翼翼的在随着火车的节奏不停颤抖的桌子上,撕开大碗面的包装,挤入三个配料包,用小叉子当刀把火腿肠叉成一片一片。接着撕开榨菜包,挤出一部分也放到碗里。冲入开水之后——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就是,接下来就是交给时间了。通常是三分到五分钟,到老赵掀开碗面时整个车厢都弥散着属于方便面独特的香味。那是属于旅行和孤独的味道。老赵常常会在列车售货员的“香烟,啤酒、饮料、方便面、八宝粥、火腿肠、麻烦把腿收一下”的叫卖声中,开始了自己的美食品鉴。

真正到了桐乡生活了之后,发现榨菜对于桐乡乡下人来说就是一个种植的农产品,和扦插嫁接桑树苗以及种菊花一样的。到了该种植的季节就开始种植,到了该收获的时候,就收割好,送到榨菜厂。普通的桐乡人对于榨菜的消费和全国绝大部分的人一样,也是需要的时候买一点,不需要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是产地会特意购买。榨菜不经过腌制,和很多蔬菜的根部一样,非常的寡淡,无论是炒还是蒸,都很难让人有非常大的食欲。只有经过了腌制和调味后的榨菜才会焕发新的青春,有了咸鲜和脆爽的口感。

不知道是老赵的喜新厌旧,还是榨菜的见异思迁,慢慢的我们渐行渐远了。馒头现在的花样都已经很多了,各种口味的,各种颜色的。原来馒头里面夹上榨菜,是馒头高攀了榨菜,而现在各种各样花色的馒头里再夹上榨菜,貌似是榨菜配不上馒头了。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一年都不会购买一包榨菜的所谓专家不停的替农户叫苦,痛骂榨菜厂的老板“黑心”,用那么低的价格收购榨菜。榨菜厂的老板也在叫屈,现在榨菜的销量越来越小,我收进来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原来桐乡有几十家榨菜厂,现在只有几家了,这个是老百姓用嘴巴做的选择。正如网上所说,当历史淘汰你的时候,一声招呼都不会打的。一个产业或者产品的兴起和消亡,肯定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是你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很多年前的“麦乳精”“BP机”,是何等的风光。只是时代抛弃了他们。

与其假惺惺的同情农户,痛骂榨菜厂的老板黑心,不如到菜市场多买几颗榨菜头回家烧汤来的实在。或者多开发几个菜品,比如回锅榨菜,十三香榨菜,水煮榨菜等等。

图片:诤诤作者简介

赵松,现定居桐乡洲泉镇,园林绿化从业者。

往期文章

乡村记忆:又到紫云英花开时

箭屋

童趣

宅家抗疫杂感

聚桂文会小助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hz/10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