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征:
26岁,男,已婚,进行性四肢无力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1年病情加重,左下肢及双上肢无力,后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行腰椎MR:双侧竖脊肌显著萎缩变性今年就诊,四肢、躯干肌肉呈肌源性损害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肌酸激酶(CK)升高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吸烟7年余,1包/天。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临床诊断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基因检测采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对基因组全外显子区域测序,检测范围包括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NV),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检测结果:1.检测到受检者携带CAPN3基因两个可能致病性的杂合变异,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2.CAPN3基因发生变异会导致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4),呈常染色体隐性(AR)和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影响近端肌肉,导致行走困难,肌无力,近端肌肉萎缩症,肌电图检查肌源性损害,早年发病(20-30岁),下肢比上肢受影响更大,血清肌酸激酶增加。
3.对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杂合致病变异的患者有50%的几率将致病变异传递给子代;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携带一个杂合致病变异不会发展成为患者,但本检测并不能检测到所有的变异(技术方法局限性)。患者的父母往往均携带致病变异。携带致病变异的父母每次生育子女均有25%的可能为患者。患者父母的其他亲属亦具有携带相同致病变异的风险。
注:以上变异位点经过一代测序验证,确认无误。
4.以下是一些相关文献报道:
Clivar数据库:
遗传家系分析
患者携带基因CAPN3两个可疑致病性杂合位点,但对于这两个变异位点的来源基因检测是不能确定的,需要对父亲和母亲进行基因检测确定来源。遗传咨询建议1.建议患者母亲和父亲进行基因检测,来确定这两个变异来源,评估是否为新发突变,进行疾病分型,确定遗传模式。
2.建议父母亲做全面的躯干,CK,AST,ALT检查。其他亲属是否具有相关的症状(轻微)。
3.建议配偶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评估下一代患病风险,及早预防。
4.平时注意少抽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进行躯干部位按摩。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各关节的充分活动虽然不能治愈本病,但至少可以延缓更严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和挛缩的发生。
郑州金域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