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总是最深沉的
嵊州一位父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要背着身患重病的儿子
去办身份证
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要办身份证?
他说,为了方便儿子捐献器官
这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袁建良夫妻俩带着孩子外出郊游(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几天前,袁建良把儿子背到嵊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给刚满17周岁的儿子办理了身份证。他说,儿子的时日不多了,办出身份证,给他在人间留个纪念,更为了方便捐献器官。
42岁的袁建良是嵊州人,儿子袁海涛6岁时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是一种罕见病,资料称其发病率为三十万分之一,患者肌肉不断萎缩,直至死亡,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患者寿命一般只有18岁左右。为给儿子治病,多年来,袁建良遍访名医,带着儿子辗转杭州、上海、北京及长沙、郑州等地,然而儿子的生命还是一天天黯淡下去,6岁时走路出现“鸭步”,12岁时失去行走能力,今年开始只能卧床了。
袁建良说,儿子可能随时会“走”,给儿子办身份证的事不能再拖了。
要给袁海涛办身份证并不简单。证件照需要正面清晰照,但袁海涛只能在椅子上维持坐姿10多秒钟,而且抬不起头来。拍照时,袁建良只能蹲在儿子的身后,一手抱着儿子的腰,一手扶着儿子的头,还要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的手露出来。拍了几次终于成功,大冬天里,袁建良已累得满头大汗。
身份证拿到手,袁建良松了口气——来这世上一遭,不能让儿子身份都没有留下。而且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也需要儿子的身份证——他已和儿子达成协议,万一哪天不行了,器官要捐给有用的人。“有了身份证,很多手续办起来会更方便。”他说。
袁建良在嵊州领带城开门市部。为了照顾儿子,他白天出门时一直把儿子带在身边,“汽车副驾驶座放倒就成了儿子的床。”晚上和妻子轮流睡在儿子的床边,一个晚上给儿子翻身不下20次,“闭着眼睛就能把儿子翻得舒舒服服。”他辛酸地一笑。
多年带儿子求医的经历,让袁建良成了半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专家,也让他成了一名撒播大爱的公益人士。他是上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家友会的核心会员,也是杭州“筑梦天使”的监事,他联络各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病友家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疾病,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和妻子还在嵊州创立了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多人。
去年,袁建良来到嵊州市红十字会,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回家后,他又跟儿子商量,“万一哪天不行了,你的眼睛捐献给别人好不好?”儿子同意了。关于死亡,一家人已讨论过很多次。袁建良说,真到儿子走的那一天,他肯定也接受不了,“但生命都终结了,有用的器官留给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家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一个父亲的11年,是怎样走过来的?
看着活泼可爱的儿子仿佛中了邪魔一般,一天天萎缩,失去生命力,直至卧床,作为父亲会有怎样的绝望?袁建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想活了,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但现在的袁建良是嵊州市有名的公益达人,不但自己走出了阴霾,变得开朗乐观,而且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压力依然在那里,但看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了。”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他是这样看的。
一个父亲的11年,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自卑
袁海涛是袁建良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多年后,妻子意外怀孕,又生下了女儿),相貌清秀,人见人爱。但6岁那年,他上楼梯开始摔倒,走路像鸭子,俗称“鸭步”。再后来,他摔倒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摔倒后就爬不起来了,必须有人搀扶。好几次回家,袁建良发现儿子的裤子尿湿了,问他,儿子说是上课想上厕所,但不敢去,怕摔倒了没有人扶。
行动不便,还有不懂事的同学嘲笑,小学三年级时,儿子说不想上学了。袁建良心如刀割,但只能同意了。
上班时,袁建良总把儿子背在身上,嵊州领带城的同行们看到了都说他把孩子惯坏了,袁建良一声不吭,“孩子是这个样子,觉得很自卑,不想让人知道,也不愿见人。”
绝望
夫妻俩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上海去了几十趟都不止。几乎所有的医生见面第一句话都是这样:“这病全世界都没办法,回家吧,能吃吃,能喝喝。”这个普通家庭的一点积蓄早已被耗光,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绝望,让夫妻俩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次,一个骗子把他们骗到一家小诊所,元一帖的中药,妻子信了,坚持要赌一把,袁建良不肯,夫妻俩为此大吵了一架。
在“重症肌营养不良”患儿家庭,因为不堪重负,夫妻离婚的情况很多。袁建良说,离婚的话他们也说过很多次,但夫妻俩往往在抱头痛哭后,一句“都不容易”又让他们抱着儿子回了家。
袁建良从未放弃治愈儿子的希望,他曾在图书馆一泡数月,想弄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奥秘。有一年,上海举行全国第一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论坛,他特意赶去旁听,笔记记满了本子。但12岁那年,儿子还是瘫痪了,彻底失去了行走能力,这意味着儿子需要有人全天候护理。“很绝望,觉得成了社会的累赘,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重生
最黑暗的时候,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时候。年是袁建良人生的转折点。从上海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论坛回来后,袁建良“彻底了解了这个病”,回到嵊州,他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相同的患儿,一开始找到了2个,后来一共找到了20多个。他加入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家友会,联络浙江的、全国的病友家庭,以过来人的经验给他们指导和安慰。
“是公益给了我力量,否则整天窝在家里,越想越悲观。”袁建良说,儿子生病后,很多陌生人给了他们帮助,“让我感受到,我不是行驶在大海上的独木舟,身边还有很多灯塔照着我。”他接受了爱,又把更多的爱传递出去。
他开始接受了儿子生病的事实,给他买了轮椅。从此,一边期待着新药的面世,一边增加儿子生命的“宽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每到一个城市求医,他都要推着轮椅,把儿子带到当地最大的动物园。因为儿子喜欢动物,他想让儿子在有限的生命里看到更多的美好。做公益后,他每天开开心心的,不把坏情绪带回家,让儿子尽可能拥有幸福的感觉。
生活依然艰难,甚至更加艰难——儿子的病已到晚期,床上躺一会儿就酸痛,每天睡觉还要戴呼吸机。夫妻俩白天出门要把儿子随身带着,出一趟门准备工作至少需要20分钟。晚上要守在旁边,儿子随时会叫,一晚上要给他翻身不下20次,他已经练就了闭着眼睛给儿子翻身的本事。“有个妈妈说,晚上孩子一叫,她闭着眼睛用脚踢一下就能给孩子翻身。”袁建良自嘲地一笑。
“我不伟大,每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家庭都是这样。”袁建良说,困难来了只能面对,都习惯了。
看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为这种大爱而感动着。在我们浙江省宁波市最近也有着一个让人落泪的真实故事,小编想把它分享给你们~
“差眼哥哥,记得帮我完成……”
49岁的崔宝秀轻轻拉着丈夫的手,望着近在咫尺的丈夫和儿子。
52岁的陈益明靠在床边,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看着他的“阿宝妹妹”。轻轻说着“好的,你放心吧。”“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12月15日凌晨零点50分,崔宝秀慢慢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一生。而她用捐献眼角膜和遗体来完成她人生最后的善举。
一份爱心捐献眼角膜和遗体25年前,陈益明带着妻子崔宝秀从台州老家来到宁波。
和众多闯荡者一样,他们希望能够在宁波扎根安家,甚至老去颐养天年。
菜场摆摊卖菜,成为夫妻俩的营生。虽说起早贪黑有些辛苦,可夫妻俩过得很是幸福。尤其是儿子慢慢长大,这一家人正走在属于他们的幸福路上。
然而,年8月的一天,这家人的幸福却迎来了艰难。
由于崔宝秀持续肚子痛,却一直查不出原因,陈益明便带着她前往上海就诊,结果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
住院、化疗、转院……
随后的日子里,夫妻俩走上了寻医问药的治病之路。而为了陪同,陈益明不得已转了菜场的摊位。
转眼夫妻俩的寻医治病路走到了年。
两年的经历,让崔宝秀结识了众多病友,大家相互鼓励,加油,祝福对方能够康复。可现实却是相反的,夫妻俩不时会接到有病友离开的消息。
而这样的现实,崔宝秀并不意外,因为她的姐姐也是这个病离开的。
慢慢的,崔宝秀的心理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那一次,面对崔宝秀的好意,医生并没有接受。陈益明说,医生鼓励妻子要乐观,她的病情并不是没有转机,生命还很长。
然而,伴随着病情发展,崔宝秀的身体每况愈下。
陈益明说,前后经历了40多次化疗,妻子的病情反反复复。可即便如此,对于治疗妻子也从未抗拒。“一边她知道这病难治,另一边她也希望有奇迹发生。”
一直到今年9月20日,伴随着并发症肠梗阻的出现,崔宝秀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回来的可能了。
“放弃吧……”她第一次跟陈益明说出这句话。
与此同时,崔宝秀也加快了实施自己最后捐献的遗愿。
一段感情携手走完一生“你都捐了,我拿什么留念想。”面对妻子的执意,陈益明同意捐献眼角膜,但不同意捐献遗体。
陈益明说,妻子人很善良,谈恋爱的时候就发现了。
“我们是一见钟情,那个时候我俩都是民办代课老师,我教初中、她教幼儿园。”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结婚的时候,她就拿了个编织袋带了一床棉被,就过来了,也没办酒。直到儿子出生满月,才办酒请了亲戚。
“年,我生病住院花了好几千,那一次她刚好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元现金,她还给人家了。”陈益明说,这些年,虽然他们卖菜很辛苦。可妻子善行不断,有时还会送菜给人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候,妻子也会去捐款。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求医治病5年间,钱花掉了七八十万元,无论是精神上还是金钱上,夫妻俩从未吵过一次架。
但这一次,面对妻子的善举,陈益明一时无法接受。
即便如此,可崔宝秀丝毫没有更改。她多次找到主治医师的徐丽艳了解捐献的相关手续。
徐丽艳说,了解事情前后经过后,也劝过崔宝秀,让她考虑一下家人的意见,毕竟能够捐献眼角膜已经很好了,可她却很执意。
“反正也要火花,还不如捐了。”崔宝秀说,自己病痛缠身6年,深深体会其中的痛苦,希望用自己的躯体帮助教学,更好的找到破解更多的疾病方法。
一面是妻子的善举、一边是自己的感情不舍,面对执意的妻子,陈益明内心很是煎熬。
“你都捐了,我还有什么念想?”
“还有眼睛啊,在宁波说不定,哪天就能看到你。”
……
经过五六次的商谈,陈益明还是被妻子说动了。
徐丽艳清楚的记得,这一天是11月24日,崔宝秀心情很好,陈益明扶着她,手牵手走进办公室,拿了表格填写签字。
第二天陈益明特意请假,去宁波红十字会办理了相关手续。
14日晚上,下了班的陈益明急医院,伺候妻子洗漱,寸步不离地陪着她。去世前的52天,崔宝秀一直住在该院全科病房。当晚11点多,崔宝秀表示要上洗手间。当陈益明抱起她的时候,她突然说:“我要走了,你赶紧把我放下,给我穿衣服。”
“眼镜哥哥,记得帮我完成……”弥留之际,她再次叮嘱老公一定要帮助她完成捐献的心愿。
15日凌晨,当接到崔宝秀离世的消息,医院医生第一时间赶到,小心翼翼的取下了她的一对眼角膜。
她的角膜至少能让两名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遗体将用于医学教学研究。
一份心愿留在宁波未来再看妻子一眼细雨绵绵、冷风习习,路人脚步匆匆。
今天(16日)上午,手里攥着环保袋的医院,完成妻子最后遗愿,感谢在妻子生命最后52天里关心照顾的医护人员。
面对妻子善举,陈益明说,或许是妻子的一种特别的回报吧。
在治病的这些年里,他们夫妻俩得到了不少宁波人的帮助。曾经在华严菜场一起摆摊的给他们捐款元;他现在上班的工厂老板也很照顾他,不光前后借近10万元给他,还让他们少上班多陪陪妻子。
即使在妻子最后的弥留之际,医护人员给他们很是照顾,让妻子最后走的很安详。
?
在崔宝秀离世后,陈益明一一给这些年来一直鼓励妻子的病友发去消息,并鼓励他们坚持“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个病会治好的。”
6张用药明细单,8本病历本,是这些年的求医见证。记者发现,陈益明随身携带几张纸,详细的记录了崔宝秀患病五年多来的每次化疗、用药及检查后的指标。他说,希望这些记录能给其他病友带来一些帮助。
随着妻子的心愿完成,陈益明也迎来了全新的生活。
他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在人群里中再见妻子一眼。
人生百年
如白驹过隙
有些人虽然离开
却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
而是被遗忘
心有大爱的人
也注定
会被这个世间牢记
也希望他们的家人能够
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来源浙江新闻绍兴晚报
编辑冉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