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健康在儿童节,聊聊营养不良与肠道

白癜风病初期图片 https://m-mip.39.net/zl/mipso_5813045.html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许多家庭可能会用一顿大餐来为孩子庆祝。然而前几天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近每5个中小学生里就有一个“小胖墩”。我国6岁~6岁半的男孩的过重及肥胖率为10%,女孩为25%。放眼全球,据世卫组织估计,到年全球超重或肥胖儿童将超过万。

▲到年全球超重或肥胖儿童将超过万(图源:网络)

儿童肥胖不是一个“长大了就好了”的问题。儿童期饮食不当,会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发育,与儿童身体发育、免疫系统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

许多家长可能不知道的是,距离儿童节不远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在这两个节日之际,我们来聊一聊儿童营养与肠道健康的问题。

01

肥胖还是消瘦,都是营养不良

有些家长认为,将孩子喂养得白白胖胖是健康的表现,殊不知肥胖在科学的定义里也是一种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人们摄取能量和/或营养素方面的欠缺、过度或不平衡。

人们所熟知的“营养不足”是营养不良的一种,包括发育迟缓、消瘦、体重不足和微量营养素缺乏。而超重、肥胖也因为“摄取过度或不平衡”同样属于营养不良。

一个似乎有些矛盾的事实是,儿童超重与儿童发育迟缓都是紧迫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年,全球5岁以下超重儿童已超过万,而大约1.59亿儿童发育不良,万儿童消瘦。

由于获取健康食物(如新鲜蔬果、谷物、牛奶和肉类)成本较高,很多低收入家庭不得不选择价格低廉、高油高盐高糖可以果腹的“垃圾食品”。这也就造成了儿童营养的双重困境:身体超重,但又缺乏微量营养素。

▲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肥胖与营养不足的双重负担(图源:盖蒂图片社)

儿童期体重过重和肥胖症的健康后果常常要到成人期才显现,其风险可能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肌肉骨骼障碍,尤其是骨性关节炎和乳腺癌、结肠癌等癌症。

而儿童营养不足的恶果则在早期就有所体现:全球5岁以下的婴儿死亡有近一半是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天中,营养不足和感染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发育迟缓,对儿童的身心发育有不可逆转的长期影响。

02

营养不良与肠道菌群

如何改善儿童的营养问题?这里有一个关键因素: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生存在人的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它们并非与生俱来,随着婴儿降临人世后的呼吸和饮食,这些细菌附着在食物、空气和水中进入肠道,最终形成稳定的菌群构成。

▲肠道菌群是生存在人的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图源:Archyde)

肠道菌群的作用首先是帮助人消化食物,菌群可以分解食物中复杂的纤维和多糖,把得到的葡萄糖、维生素、脂肪、微量元素提供给肠道进行吸收,确保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肠道菌群还有强大的保护作用。一方面,菌群可以保护肠壁避免与有害物质直接接触;另一方面,菌群会与肠道的免疫系统形成互动,刺激后者的发育,使肠道应对致病微生物的防御功能更加强大,肠道菌群甚至可以直接消灭致病菌。

但反过来说,如果营养不良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健康,那么人体的综合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对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马拉维的对双胞胎婴儿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将从6个月和18个月大的健康或营养不良儿童身上获得的粪便样本移植到喂食“马拉维风格饮食”的无细菌幼鼠体内。结果发现:与健康儿童的微生物群不同,营养不良儿童体内的未发育成熟的微生物群能将生长受损、骨形态改变和肌肉、肝脏和大脑中的代谢异常传递给无菌小鼠。

所以,不健康的肠道菌群会对人的整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03

常见但鲜为人知的肠道疾病:

环境性肠道功能障碍(EED)

在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若干因素中,潜伏着一种常见但鲜为人知的肠道疾病。

环境性肠道功能障碍(EED)是一种以绒毛萎缩和隐窝增生为特征的获得性小肠亚临床疾病,约占所有发育迟缓病例的40%以上。这种疾病对儿童生长威胁巨大,它似乎以多种方式存在,比如肠道发炎、厌食症等。

EED患者的肠道壁会出现异常渗漏(多孔),肠内组织形状发生改变,肠内绒毛缩短,这使得肠道表面积减少,对营养的吸收率降低,肠道菌群会不受控制地在肠道游走。继而形成了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复杂现象。

这种疾病常见于生活环境卫生堪忧的儿童群体之中,往往与食品和水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有关。研究表明,EED患儿常见存在亚临床炎症,这可能是由于暴露于病原体、饮食变化或微生物群的干扰所致。

除了炎症,微生物引起的厌食症也可能是一个因素。结合胎儿、围产期和产后早期的营养缺陷,EED可能会限制营养的传递和利用,从而损害小肠上皮细胞、肾单位、胰腺β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成熟和增殖。

04

改善儿童营养不良,需要更多的投入

虽然EED的诊疗对于全球儿童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该疾病常见于不发达地区,药物的商业回报有限,目前针对EED的研发投入还较少。无论是对疾病本身的探索还是药物治疗方式,都存在大片空白,远不能满足这一全球健康问题的需求。

目前,GHDDI正在对EED展开研究,在遵循现代药物研发思路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可能性,以求创新地解决问题。

传统中药中存在很多调节人体肠道微生物的成分,GHDDI对多种可能有效的中药成分进行了筛选测试。同时中医“药食同源”的独特思路或许也有助于让深受EED折磨的儿童重获健康。

除了探索中药外,GHDDI正在建立3D类器官模型以期获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与广泛使用的2D类器官模型相比,3D小肠类器官模型能更准确地代表活体生物体中小肠的特征,例如绒毛的形成和潘氏细胞的存在。这一模型将更好地帮助科学家理解肠道的复杂运作、在EED中失常的机制,并为患儿找到解药。

▲培养皿中的类器官(图源:联科生物)

这个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lbf/8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