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沉淀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古都,也是全世界目光聚焦的中国的政治中心。自建城以来,北京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
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怀念曾经的北京,也热爱现在的北京。
外地甚至外国人体验着北京包容的环境,也会逐渐爱上了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定神闲的劲儿。
学子的眼中,北京有着最顶尖的高校和学者。游客眼中,北京有着全国最多的博物馆和充满人文气息的景点。
爱运动的在北京可以去周边山区骑行,在冬季滑雪。爱读书的,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免费图书馆和无数个性书店……
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找到爱上北京的理由。
《城门开》
北岛年生于北京,多年来走南闯北,历尽沧桑,为了谋生而探索写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
北岛
他的诗苍凉沉稳,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年,北岛离开北京去了英国,在大学当访问学者。,阔别13年后,北岛再次回到北京,为父奔丧。
北岛
北京的发展太快,北岛发现自己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城门开》,从父亲病重,北岛回到北京开始写起,一直到父亲去世,北岛离开北京为止,中间穿插了北岛从小到大的人生记忆和难忘经历。
这本散文集如果换个名字,也可以叫做《北岛回忆录》或《北岛的青少年时代》。
正如北岛所言,他是在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他的北京。
港版的《城门开》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小卖部
小卖店里的零食味儿,路边的炸串味儿,路边绿化带的草地在喷完水后散发出的青草的气息。小时候对气味的记忆很深,再次闻起来,记忆片段立刻涌上心头。
时间倒流,枯木逢春,他把消失了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召回来,把被拆除了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打开了一座城门。
北京复古的小卖部
全书一共19篇散文,前面的文章是普通孩子的童年生活,有趣好读,后面的文章是在时代大潮中的历史记忆,沉重冷静。
80年代的北京
读完之后,平静而怅然。
感慨于人在时代潮流里命运的不可捉摸,也感动于作者一家人危难中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谊。
80年代的北京街头
那些对于北京大街小巷以及烟火气的描写,让人由衷的发出一句感慨:天呐!我爱北京!
《跨越边界的社区》
一直以来,北京就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各地区的人和各种文化杂糅,兼容并蓄。
温州80%的土地被山、岛、河覆盖,耕地面积少,人口密度很高,在此矛盾下,温州人很早就开始外出做生意。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天安门以南五公里的南苑地区逐渐汇聚了很多浙江人,形成了“浙江村”。
本书的作者生于浙江温州,借助同乡之便,在90年代对“浙江村”实地调查6年,用近乎白描的最简朴的手法记述了这些浙江人在北京的生活。
浙江村里的街道
浙江人出了名的有经营头脑,“~站稳脚跟”这一章记载:王小涌在大栅栏包柜台,租金,押金,亲眷做的衣服来卖。第一个月赚了元。88年一年赚了10来万。
最近,大家惊叹于“中国速度”如此之快,奥运会上杨倩同款的小黄鸭发卡,吴京的中国队运动服成为爆款,义乌24小时之内就生产了上万件。
90年代的浙江村
从设计到成品,一件全新的“中国加油”短袖出炉仅需几个小时。
其实,在20多年前,在北京的浙江商人就已经能敏锐的把握市场动态了,今天观察到有成为爆款的可能,马上就调整生产,明天就卖最新款。
大红门“浙江村”一角
浙江人发达了,“浙江村”给北京当地捐资、集资、赞助等款项十分可观,丰台区大红门一带的北京本地人也先富了起来。
这本书记录了在北京“浙江村”里的人们怎么赚钱,怎么做人,怎么努力获得认可……
浙江村
如今,作者项飙已经是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的教授了,“浙江村”也成为了华北最大的服装集散中心,是京城著名的“八大商圈”之一。
《消失的老北京》
《消失的老北京》(TheLastDaysOfOldBeijing)是一部印刷在纸上的纪录片。
作者梅英东(MichaelMeyer),美国旅行作家,曾在年之后在北京生活了10年。
这本厚达四百页的著作,记录的是奥运会前的三年,北京杨梅竹斜街所发生的事。
由于梅英东的观察力和笔力之锐且深沉,这四百页犹如四百重击。
杨梅竹斜街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伟大,在于它是否拥有很多地方让人偶遇却带来惊喜。这些地方不收门票,也没有闹哄哄的导游,之后,你就会想在这座城市住的久一些,并期盼再有类似的奇遇。”
——梅英东
书里有历史、北京城的传说、沧桑、在几次浪潮中的城建与改造。
梅英东在胡同和四合院住了好几年,全程跟踪了大栅栏一带的拆迁。
杨梅竹斜街
作者足迹遍布巴黎、伦敦、琅勃拉邦等地,从其它古城的改造反思北京,从而让本书充满了一股国际范儿。
本书中有作者对改变现状的担忧,也有诚心诚意地建议。
在“破”之后,也要去“立”。
杨梅竹斜街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梅英东这么一个外国人对北京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感谢这些“歪果仁”用不同的视角来提醒,让我们为了北京更好的“变”或者“不变”,而努力。
《旗人风华》
这本书全名《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作者罗信耀生于20世纪初的北京。
上世纪三十年代,罗信耀曾经去过美国,在“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
凭借出色的英文功底和对老北京的了解,年沦陷时期,身处北平的罗信耀在一份英文报纸《PekingChronicle》(《北平时事日报》)上连载了《theAdventuresofWu》(小吴历险记)。
为了让国外的读者更好的理解北京民俗文化,罗信耀采用马克吐恩的笔法,虚构出了礼士胡同的一户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
20世纪初期北京的家庭
主人公小吴,小名吴小秃儿,生于20世纪初期,通过他的成长过程,作者把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儿和民风民情叙述得井井有条。
虽说是介绍旗人的风俗,但除了少数旗人独特的风俗和饮食讲究之外,很多风俗习惯都是跟汉族相通的。
老北京旧影
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缩影。透过吴小秃儿的成长过程,读者可以了解普通老北京人的大致生活轨迹。
北平的一年四季里点缀着各式节庆活动、饮食习惯、休闲娱乐活动。
书中插图
一生中,吴小秃儿经历了洗三、满月、周岁、儿童游戏、零食小吃、结拜交友、如何上学、各种红白喜事……直到20世纪30年代娶妻生子,下一代的小小吴又开始了人生历险记。
墙里开花墙外香,本书在国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不仅有英文版,还有日文版。
周作人看了日文版之后大为赞赏:“虽是原来为西洋人而写,叙述北京岁时风俗婚丧礼节,很有趣味,自绘插图亦颇脱俗。”
罗进德
罗信耀的儿子罗进德花了十多年的功夫翻译注释,终于把父亲的这本《旗人风华》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归去来兮,洋味洗去,京味归来。
主角吴小秃儿终于不用在西方冒险,可以安稳的在老家展示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风华了。
隆福寺庙会
快到中秋了,按照书中的描写,北京人都爱买个兔儿爷给孩子玩。
传说,当年北京老百姓患上瘟疫,月宫的玉兔幻化成了一个少女,挨家挨户治好了很多人。
后来,老北京人就用兔儿爷来纪念玉兔了。
书中插画,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热闹的庙会,鲜活的市井,《旗人风华》里有着一个如夕阳般绚烂美好的北平。
《旧京月色》
两位土生土长耄耋之年的老北京人,分别用“老北京话”与“老北京画”描绘讲述古都的过往。
把繁华与往事打捞,把热闹与苍凉共描。
想全面的了解老北京么?那就进入到书中的世界中来吧!翻开书页仿佛置身老北京的胡同中,耳畔还能传来小贩的叫卖声。
本书的第一章是从建国以后龙须沟的改造开始讲起的。
解放初期的龙须沟
作者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龙须沟旁边的明代破庙里上小学三年级,那时的龙须沟是远近出名的粪坑和垃圾堆。
夏天太阳毒辣,龙须沟里的粪便垃圾跑气冒泡,像开了锅,冒着噎人的臭气。
作者杨澄
年5月,一杆红旗插在龙须沟西头,改造龙须沟的工程开始了。
这件事惊动了刚从美国回来的老舍,他很诧异,新中国刚成立这么忙,政府居然还想得起贫民窟里的这条臭水沟!
到底是人民的政府!
老舍
深受感动的老舍奋笔疾书,写作进度很快,年10月,三幕话剧《龙须沟》就已经刊登在《北京文艺》的创刊号上了。
从此《龙须沟》作为经典保留剧目,已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上演了六十余年。
年,龙须沟剧照
本书还介绍了北京的节日习俗,老北京的老字号、吃食、京剧……
北京还有很多飘然远去的老行业,比如靠出苦力的水夫、扛窝脖儿的、拉洋车的等等。
以前的窝脖儿,扛着嫁妆
北京的吃与玩,在汪曾褀、梁实秋、老舍的文章里,如今也在这本书里。
每个人眼中的北京,都各有各的味道,读着读着,人就走进书里,仿佛那是自己的日子了。
80年代的北京街头
我们用眷恋的情怀念叨着旧日的北京,那些人与景、世与情,每次阅读,总能令人欣喜感动。
相比于怀念带着滤镜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过好当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攀升,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是北京的未来!
一一一一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