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ymusculardystrophy)属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除此之外,后者还包括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眼型肌营养不良症和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共9种类型。其中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又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eckermusculardystrophy,BMD),是儿童神经肌肉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类型。DMD发病率为活产新生男婴的1/,BMD的发病率是DMD的1/10。
BMD和DMD有什么区别?
DMD患者出生时无症状,多在3-5岁隐匿起病,发展迅速,患者多在12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需要使用轮椅生活,于20岁左右死于心脏和呼吸衰竭。BMD的临床过程与DMD相似,但发病年龄晚,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一些BMD患者甚至是无症状的。对照组、BMD组和DMD组中Dystrophin免疫荧光染色
注:A-C:对照组中dystrophin-N、dystrophin-C和dystrophin-R染色正常;D-F:BMD中dystrophin-N、dystrophin-C和dystrophin-R部分缺失;G-I:DMD中dystrophin-N、dystrophin-C和dystrophin-R完全缺失。比例尺=50μm。
DMD和BMD临床症状的出现是由于累及所有横纹肌骨骼和心脏肌肉的进行性肌无力,并且伴有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的升高。通常来说,DMD的CK值高于正常值的10倍,而BMD的CK值则高于正常值的5倍。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期即可发现CK的显著升高,可达到正常值的数十倍以上,进入早期不能独走期后CK水平逐渐下降。为什么会患这种病?
无论DMD还是BMD,都是由于DMD基因缺陷,导致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减少所致。抗肌萎缩蛋白是一个细胞骨架蛋白,主要位于骨骼肌细胞表面,还可表达于心肌及脑组织,在骨骼肌和心肌上,抗肌萎缩蛋白与肌膜上的不同蛋白结合,形成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体(dystrophin-glycoprotein,DGC),其作用为保护肌细胞膜的结构完整和维持肌细胞正常收缩功能。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体(dystrophin-glycoprotein,DGC)而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由于DMD基因缺陷,DGC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细胞膜不稳定,肌细胞溶解坏死和功能缺失而发病。如何通过基因检测帮助临床确诊?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93.1%的患者找到遗传学病因,为早期治疗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育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这些家庭再次生育DMD患儿。DMD基因定位于染色体Xp21.2,基因片段长达kb,含79个外显子和78个内含子,cDNA长14k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具有极高的突变频率。统计显示,大片段缺失/重复致病性变异的患者占我国患者的70%~75%,微小变异约占23%,并且新生变异占1/3。康旭的DMD检测包,涵盖了DMD基因的大片段变异检测和微小变异检测(全长测序),能够在当前已有检测技术手段下尽量避免漏检;另外增加了断点分析技术,可以针对基因拷贝数变异断点进行精确检测,辅助临床探究发生该变异的分子基础。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检测内容
LM-NE
DMD检测包-1
DMD基因二代测序+DMD基因MLPA检测+断点分析
LM-NE
DMD检测包-2
DMD基因二代测序+DMD基因MLPA检测
基因变异型与临床表型轻重有关系吗?
研究发现,DMD/BMD临床表型取决于缺失突变(也适用于重复)是否破坏了翻译阅读框,如果基因缺失的分子产生了移码变异,导致阅读框发生根本变化,出现新的终止密码子,使dystrophin蛋白翻译过程提前结束,产生不稳定RNA,截短的抗肌萎缩蛋白在肌肉中很快降解,临床表型为DMD;如果基因缺失后是以整码形式移位,阅读框不变,产生的蛋白仅是长度变化,主要功能都在,临床表型是BMD。以上理论仅可解释90%的病例,另有10%的案例不符合阅读框原则。为什么女性杂合子也会有表型?
理论上讲,对于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这种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来说,女性杂合子属于携带者,不发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女性携带者中约20%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A)X染色体失活;(B)常染色体平衡易位;(C)单亲二倍体;(D)含有单个DMD突变的X染色体(特纳综合征的一个亚类);(E)Xq等臂染色体伴另一条X染色体上的DMD变异;(F)复合杂合变异;(G)由于血缘关系的纯合DMD突变遗传;(H)性反转与DMD突变相结合。针对以上原因,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案例
典型案例分享患者,男,3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最高1万多)。近2年右侧上肢持物、吃饭活动时出现上肢不自主抖动,近1年走路异常,外八字形、跨步,不能快走且上下楼梯困难,小腿肥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待查。
送检项目为DMD检测包,检测结果:发现受检者DMD基因45-52号外显子缺失变异;发现受检者之母亲DMD基因45-52号外显子杂合缺失变异。针对此案例,如果母亲再次生育,男孩遗传到该变异的几率为50%,因此建议进行产前羊水的DMD大片段变异检测。
本人:
母亲:
DMD是否可以治疗?
DMD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副作用且不能改变疾病最终结局。近年来,外显子跳跃、基因替代、基因跳跃等基因治疗成为热点,FDA一共批准了三个靶向外显子基因跳跃的药物来治疗DMD:Exondys51、Vyondys53和Viltepso,涵盖了约30%的DMD患者,是临床治疗上的重大进步。但基因治疗目前面临在人体中无法长期稳定存在,治疗成本高,疗效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通过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避免再次出现DMD患儿具有重要意义。10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分子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信息分析体系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海淀区杏石口路益园文创基地C区10号楼-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