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衰弱肌少症与营养

欢迎   

[文献标识码] A   

doi:10./j.issn.-..0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医院(医院)老年科

随着全球老年化的到来,认知障碍、失能、抑郁、衰弱、跌倒等老年综合征将越来越常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衰弱、肌少症、营养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逐渐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据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年中,中国人口13.亿,其中≥65岁占9%,出生预期寿命达75岁[1]。由于全球老龄化不断加速,初步统计到年全球>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患老年病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整体健康和预后,给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老年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同为老年综合征,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之间往往相互关联,有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能存在多病共存的现象。衰弱是一组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以生理储备功能减弱、多系统失调,机体对应激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为特征[2]。肌少症是指老化过程中出现的肌量减少和肌肉功能逐步丧失,可导致体力活动障碍、跌倒、甚至死亡。Rizzoli等[3]指出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均以肌肉力量减弱和相应的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营养不良主要与蛋白质缺乏、能量不足有关,以机体消耗、免疫功能低下和器官萎缩为特征。衰弱会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疗效,可导致多系统功能减退,易发感染,进一步加重衰弱。关玮等[4]通过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营养缺乏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减少、肌肉组织的特殊变化等也是肌少症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营养干预可以改善衰弱状态,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由此可见,三者密不可分。

1概念

1.1 衰弱 衰弱综合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与病态、残障并非同义,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进而有一些临床表现及不良健康结果的呈现,如跌倒、谵妄及失能等。>65岁老年人患病率为11.0%~14.9%,>80岁老年人患病率可达20.0%~40.0%。衰弱往往是一系列慢性疾病、一次急性事件或严重疾病的后果。高龄、跌倒、疼痛、营养不良、肌少症、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活动功能下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均与衰弱相关。衰弱作为独立因素,不同于共病和失能,但又与其相互重叠[5],很多研究显示,衰弱与共病、失能的重叠越频繁,则衰弱程度越严重。衰弱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功能和生命质量,与无衰弱的老年人比较,衰弱老人平均死亡风险增加15%~50%[6]。

1.2 肌少症 肌肉衰减综合征,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肌肉的减少,年被首次提出,年被欧洲肌少症工作组赋予了新的定义[7],它是指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和骨骼肌力量及功能下降的一种病征,主要强调骨骼肌质量下降或加上骨骼肌力量下降,或再加上骨骼肌功能下降。肌少症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目前认为原发性肌少症主要与年龄增长相关,是生物衰老过程的一种表现,而继发性肌少症可分为活动相关性、疾病相关性、以及营养相关性肌少症,临床上常无明确分界。肌少症是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常见的、日益重要的现象。据报道,30岁以后,每年肌肉流失约1%~5%,而肌肉丢失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丢失40%将威胁生命。四肢骨骼肌快速丢失,是预测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因素。肌肉组织的增龄性流失,常伴随脂肪组织的增加,并由此导致躯体功能减低、跌倒、虚弱及不同程度残疾。因此,正确认识并预防肌少症显得举足轻重。

1.3 营养 提及营养,所涉及的概念有“营养风险”、“营养不良风险”、“营养干预”等等。所谓“营养风险”并非指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临床结局相关,以此区别于“营养不良风险”。

2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以Kondrup为首的专家组在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营养风险”的定义为现存的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病人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8]。只有改善临床结局才能使病人受益,这也是临床营养支持的终点。Kondrup等[9]研究表明,有营养风险的病人在接受营养支持后,大部分病人有改善结局的效应,包括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有营养风险的病人若不能获得合理的营养支持,将会增加发生不利于病人临床结局的风险,进而影响病人的康复。如果不存在营养不足、营养风险,营养支持可能并不改善结局。因此有必要对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决定是否采取营养干预。

2发病机制及相关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种族、低营养状况、较多的共病、抑郁和肌少症是造成衰弱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或独立或协同地影响衰弱的进展[10]。研究发现,每日摄入能量<21kcal/kg、较差的营养评分,合并心血管疾病、骨折、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情志改变、社会孤独,患有肌少症等都会增加衰弱的风险,尤其是肌少症,目前已被证实是衰弱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营养、物理和激素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衰弱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有研究发现,白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等慢性炎症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肌肉骨骼、免疫、血液系统导致衰弱的发生[11]。此外,胰岛素抵抗、低水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睾酮、新喋呤增加[12]、累积氧化激活损害等均与衰弱发病相关[13]。

发生肌少症的首要原因是增龄,骨骼肌质量、力量随增龄而逐渐下降是一个自然趋势。其次,机体的炎症状态也是肌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处于炎症状态时,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肌肉消耗也随之增多。肌少症的发生机制尤其复杂,与年龄增长、活动减少、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D等缺乏)、慢性炎症、骨骼肌萎缩失用、胰岛素抵抗、内分泌激素改变(如雄激素水平下降)、运动神经的退化、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14]。

由上可见,衰弱和肌少症有很多共同的致病因素,如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营养不良、激素改变等。其中与增龄相关的慢性炎症损伤机制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hz/7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