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研究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6%,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49%,骨质疏松症主要的并发症是骨折,可导致患者残疾、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甚致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且发生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的风险高达50%。在世界范围内,每3秒就有一人,因骨质疏松而发生脆性骨折。因此对骨质疏松进行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常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或者检测骨密度时才发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1)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2)脊柱变形: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胸廓畸形等,甚至影响心肺功能,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3)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如:从站立高度或者低于站立高度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骨折好发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肱骨近端、桡、尺骨远端、骨盆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为什么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骨质疏松症患者中67%为局限性腰背疼痛,9%为腰背痛伴四肢放射痛,10%腰背痛伴带状痛,4%腰背痛伴麻木感,10%不仅腰背痛,而且伴有四肢麻木和屈伸腰背时出现肋间神经痛和无力感。
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骨量减少,尤其是松质骨减少的部位多见于腰椎等处,脊椎产生的腰背部的伸展、弯曲和旋转动作,是日常活动中运动量最大的部位之一。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承受能力逐渐下降,使得腰背部肌肉等软组织在静止休息时也处于收缩状态,容易产生疼痛。另外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丢失及骨膜下皮质骨破坏也可以引起骨痛,由于腰椎椎体松质骨丰富,骨痛明显多于其他部位。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呈现“束带样”疼痛。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有哪些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①骨质疏松症的疼痛可以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因为松质骨对骨代谢最敏感,骨量最容易丢失,因此常见的疼痛部位是腰背部,髋部疼痛和膝部疼痛也较多见。
②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早期时疼痛只在活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可为持续性。
③疼痛与活动关系密切,多在长时间坐、站立、或长时间卧床及劳累后出现。
④疼痛与骨折有关,伴有骨折时,原有的持续性疼痛症状会加重,尤其在骨折部位。
⑤部分患者可伴有“小腿抽筋”。
骨质疏松症骨痛的原因有哪些?骨痛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之一,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痛,以腰背部痛为明显。导致骨质疏松症骨痛的主要原因有:
①在骨转换过程中,破骨细胞溶骨,骨骼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所致,以夜间痛为主要表现;
②机械应力造成的轻微骨折,以劳累后疼痛为主要表现;
③骨骼变形导致的肌肉、韧带受力不均,骨质疏松患者活动时,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腰背肌肉疲劳、痉挛而疼痛,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疼痛;
④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卧床、制动被迫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时疼痛会加重;
⑤脆性骨折所致,通常出现在轻微外伤后,例如在受外力压迫,甚至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脊椎椎体出现了压缩性骨折、楔形和鱼椎样变形,从而引起腰背痛。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和疼痛成正比吗?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患者自感全身疼痛不适,但是疼痛的程度与骨质疏松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关系。
有的人虽然从X线片上看骨质疏松症严重,但是疼痛不明显,而有的人骨质疏松症并不十分严重,但疼痛却十分明显。这是因为疼痛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劳动或活动强度、有无其他疾病、营养状况、疼痛耐受力等诸多因素有关系。如身体素质比较好,肌肉发达者疼痛就可能轻,而年老体弱、肌肉无力者疼痛可能比较严重。总之,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骨质疏松症腰背痛如何与腰扭伤和腰肌劳损腰背痛疾病进行鉴别?
骨质疏松症患者不仅存在肌肉疼痛,而且腰背疼一般局限在腰椎突起部位,同时伴有突起部位的压痛和叩击痛,单纯的止痛治疗效果不好。腰扭伤和腰肌劳损一般有搬重物和体力活动的病史,疼痛多局限在脊椎两侧,经过止痛治疗疼痛可以缓解。
骨质疏松症腰背痛如何与腰椎管狭窄腰背痛进行鉴别?
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腰椎管狭窄多因外伤、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导致,因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产生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所谓间歇性跛行,就是患者走了一段路后(通常为数百米,严重时可为数十米),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腰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上述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然后患者又可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路后,又出现上述症状,不得已,需要再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如此情况反复出现。
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可逐渐加重,即能坚持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病史时间较长者可以出现下肢肌肉萎缩,有的还会出现会阴部感觉异常和大小便功能异常。而骑车并无疼痛现象,主要是骑车时,身体前倾,椎管内空间增大,血管不受压有关。这就是所谓“车能行百里,难迈百米步”的道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的骨密度结果。*非优势侧桡骨远端1/3:只适用于髋骨及/或脊椎的骨密度无法测量或分析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过于肥胖超过检查床负荷的患者。骨质疏松症防治
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骼健康基本补充剂。(1)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充足日照:建议上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min。
规律运动,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在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的基础上:钙剂: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mg。
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IU(15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IU(50μg)/d;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IU/d。建议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抗骨质疏松药物(点击可看大图)专家简介:
史丽,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河北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委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河北省女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肥胖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委员。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内分泌硕士学位。年8月在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参加工作;医院参加河北省医学会青年医师岗位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医院交给的“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院工作;年荣获河北省委宣传部“三下乡”工作先进个人;.9-.9以较优异的医院内分泌科并圆满完成一年进修学习,内分泌科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年套评副教授。年9月至今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科研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8篇。获得河北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目前主持河北省卫健委科研课题1项。读博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iR-和miR-上调诱导神经突触可塑性下降参与糖尿病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GZR)的研究的大部分实验内容。专业擅长:肥胖症、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每周六上午。联系手机: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