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康复指导
_
呼吸康复的干预措施
1
_患者教育
__(1)对病毒感染后出现的肺实变的认识,尤其是重症患者出院后身体机能降低后可能出现的身体、心理改变进提提前宣教,可采用制作收册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说明。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定期复诊、注意事项、营养支持氧疗,呼吸肌训练的意义,日常生活的节能方式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2)对于呼吸康复治疗的正确认识,了解呼吸康复的重要性,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内容包括:呼吸康复对于患者出院后的作用介绍,呼吸康复的具体内容,呼吸康复所能产生的效果,呼吸康复中的注意事项等。(3)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定期随访患者参与呼吸康复的情况,进展及收益等。2
_体位管理
__(1)为减轻平卧体位对肺通?和灌注的不利影响,推荐非睡眠时间内可多采取靠坐位休息,如床头抬高60度,膝关节微屈。(2)坐位或站立位身体前倾,有助于膈肌活动,降低呼吸做功和增加肺容量。(3)如有痰液潴留的问题,建议针对受累肺叶行体位引流及排痰训练。体位引流的部位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使肺部某一病变的的肺段向主支气管垂直方向引流。排痰训练,在患者达到治愈指标后,应用体位引流技术,清洁气道时可采用呵气、呼气时进行拍背手法等方式帮助排痰,以减少咳嗽耗能;顺应咳嗽进行压迫和震动胸腔,也可使用振动正压通气(OPEP)等器械辅助。(4)适当的体位有助于优化动脉血的氧合和V/Q?。3
_呼吸训练
__分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控制技术及强化呼吸肌训练。
缩唇呼吸
_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缩唇轻闭(如吹气球的口型),慢慢轻轻呼出气体;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逐渐达到1;4作为目标。
腹式呼吸
_a.仰卧位腹式呼吸:让患者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全身处在舒适的仰卧位。患者把利手放在腹部上,另一只手放在胸部,进行缩唇呼吸,此时治疗师的受与患者的手重叠放置。精神集中,让患者再吸气和呼气时感觉手的变化,吸气时,治疗师发出指令,让患者放在腹部的手轻轻上抬,治疗师在呼气结束时,快速的震动并对膈肌进行牵张以促进呼吸肌的收缩,注意顺应患者的呼吸节律。此训练是呼吸系统物理治疗的基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指导,每次训练5~10分钟。
b.坐位腹式呼吸:患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足跟着地,让患者的的脊柱伸张并保持前倾坐姿。患者一手放在膝外侧支撑体重,另一手放在腹部。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颈部,触及斜角肌的收缩。另一首放在患者的腹部感受膈肌的收缩。吸气时膈肌开始收缩,然后斜角肌等呼吸辅助肌使收缩扩大,呼气时吸气肌放松处于迟缓状态。
c.立位腹式呼吸:患者单手扶床栏或扶手支撑体重,上半身前倾位。治疗师按照坐位腹式呼吸指导患者训练。
呼吸控制技术
_对出现呼吸困难卧床患者可在床上采取60度靠坐位,膝关节下垫?个枕头,保证膝关节屈曲,并略微高于髋关节的位置进行;可下床活动的患者可在坐位下进行。让患者放松肩、颈部辅助吸气肌,上肢进行支撑,治疗师的手放在患者前部一侧下方的肋骨外侧,让患者的意识集中在此,经鼻缓慢吸气时治疗师的手向肋骨的外侧方移动,指导患者对抗治疗师的手产生下部胸廓扩张。经口缓慢呼气时治疗师的手向内下轻压肋骨辅助呼气。在患者吸气前快速牵伸肋骨。指导患者自行训练下胸部扩张呼吸训练。
吸气肌训练
_如存在吸气肌功能障碍建议进行吸气肌训练,腹部负荷法,或利用呼吸训练器,采用30-50%MIP负荷,7次/周,30吸/次,每吸间隔不少于6s。
如患者乏力、呼吸做功增加或呼吸困难:通过视频、小册子指导合理变换体位,胸廓放松技术,呼吸控制技术、优化呼吸肌功能,减轻呼吸做功。
4
_活动及运动处方
__(1)危重症无法站立的患者,可选择坐位/半卧位/卧位,在教育视频和小册子指导下进行配合呼吸训练下进行握拳、举臂、踝泵、足跟后滑、抬腿、股四头肌及臀肌等长收缩等活动。(2)具备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可在隔离病房内以尽量独立日常生活活动来保持运动功能。确定病情稳定时,也可设计坐起、起立、伸腰、抬腿、迈步等动作编排活动,分成小段进行以利于自我观察,每天活动时间争取累计在1小时以上,严格避免疲劳。所有活动应尽量在原地进行,不产生患者在病房内流动。(3)治愈出院患者,经评估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者,可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采?FITT(Frequency频率、Intensity强度、Time时间、Type类型)原则制定运动处?:F频率:3-5次/周。
I强度:根据患者心肺运动功能循序渐进地调整运动强度,可从非常低强度(运动中心率<57%或心率上升<30%HRr或RPE<9/20)→低强度(运动中心率57-63%HRmax或心率上升30-39%HRr或RPE:9-11/20)
→中等强度(运动中心率64-76%HRmax或心率上升40-59%HRr或RPE:12-14/20)。
T时间:10-30min/次,前3min为热身阶段,最后5分钟为整理阶段,约为运动中强度的30-40%。(若采用间歇运动形式,计算累计的运动时间)。T类型:持续或间歇的原地踏步、室内/外步行、室内/外踏车、太极等中国传统操等。
(4)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推荐使用渐进抗阻法训练法,每个目标肌群的训练频率是2-3次/w,负荷为8-12RM(即每组重复8-12个动作),1-3组/次。(5)注意事项:
疼痛:当患者存在肌肉?骼系统的疼痛症状时,应酌情调整运动处方。
乏力:对于轻症出院后患者,可以在监测血氧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到中等强度,对于重症患者,建议强度调整的周期应更长。气促:运动过程前后及整个过程中需强化血氧及症状监测,出现气短、喘憋、胸闷等症状时需要了解患者的指氧水平,小于93%时应终止活动。5
_ADL干预
__(1)基础日常生活活活动能力干预(出院后2周-4周)
对于轻症出院后患者,在出院后两周内,主要康复焦点主要集中在转移、修饰、如厕、洗澡等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评定的重点在于了解在进行这些日常活动时是否存在疼痛、呼吸困难及力弱等因素而导致的日常活动能力障碍,并针对性的予以康复治疗。针对ICU重症治疗期间因卧床制动等因素产生的挛缩、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的问题,可以通过药物、物理因子、支具及牵伸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对于肢体力弱导致的基础日常活动障碍,可以通过以力量训练及作业治疗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呼吸困难而导致该日常生活活动障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呼吸功能、有氧活动能力、肢体力量等因素,可以考虑对患者进行节能技术训练或者节能辅助具代偿的方式进行干预。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出院后4周以上)
对于轻症及重症出院后患者,出院1个月以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