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院神经科正在招募DMD患儿,参加“一项在无义突变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开展的Ataluren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以及开放性扩展研究(PTC-GD--DMD)”。
主要人选标准:
5周岁或以上男孩;
被诊断出无义突变DMD,经病史和基因分型证实;
能够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
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DMD至少12个月。
详细招募条件,请至医院神经内科周五下午肌病门诊就诊咨询。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
1.疾病概述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疾病之一。患病率为1/~活产男婴。DMD由于编码dystrophin蛋白的DMD基因的突变所引起,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主要是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临床表现
DMD通常于儿童早期(5岁前)起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且通常伴有腓肠肌肥大,血清肌酶显著升高。
早期观察可发现独站、独走等运动里程稍慢于同龄儿,而后逐渐出现动作笨拙、行走不稳(鸭步)、无诱因下经常摔跤、爬梯困难等。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撑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征。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行为异常、脾气暴躁等。
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在13岁左右就丧失行走能力,需要坐轮椅。
大多数患儿最终卧床不起,并发关节挛缩、褥疮、肺炎,DMD晚期多并发扩张型心肌病,特征是左心室扩张,充血性心衰。DMD患者多在20岁前死于心肺衰竭。
DMD基因缺陷的轻型表型为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MD),通常发病稍晚,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可存活到40岁左右或更长。
DMD基因突变的女性携带者多数无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但有扩张型心肌病的高发风险。
3.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近端肌无力、腓肠肌肥大、肌酶显著升高的男性患者,需疑诊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可进行DMD基因(DMD:OMIM)检测,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找到明确的致病突变位点。
DMD/BMD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中,60-70%为外显子的缺失,5-10%为外显子的重复,25-35%为单核苷酸的突变,包括微缺失、微插入、单个碱基突变,及剪切位点突变等[36]。因此分子检测时,一般先进行DMD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可通过MLPA方法等[37]),如果未发现异常,则进行基因测序[38],如果仍未发现突变位点,则进行肌肉活检,免疫组化染色或Western检测。
肌活检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肌营养不良病理改变,包括肌纤维大小不一,变性、坏死、再生,而晚期可见脂滴沉积及结缔组织的增生,免疫组化染色中dystrophine蛋白表达的缺失可明确诊断[39]。
DMD女性患者的分子诊断依据为Xp21.2缺失、重组,或X染色体整体缺失,X染色体的单亲二倍体,DMD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或X染色体的非随机失活。
DMD的鉴别诊断重点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肌炎及代谢性肌病等。
4.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类固醇激素、康复及并发症治疗,DMD患者多在20岁前死于心肺衰竭。
神经科丁一峰喜欢我,你就赏赏我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