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三年前“冰桶挑战”的火爆,不仅是当年的公益大事件,也加快了广大公益人开展公众倡导的步伐,对罕见病公益领域而言尤其如此。应《慈善蓝皮书()》编委会邀请,病痛挑战基金会团队编写了《“后冰桶挑战”时期罕见病公益倡导的演进》一文,梳理了自“冰桶挑战”之后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的变化演进。本文收入蓝皮书,彰显出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在公益领域有一定的示范性,也反映出公益界对罕见病公益领域工作的肯定和重视。
摘要
针对罕见病群体的公益事业,因为这一社群的特殊性,开展倡导工作十分重要。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可以分为社群内倡导、公众倡导和政策倡导三部分。年的“冰桶挑战”,作为一场曾经风靡全国的热点事件,让罕见病向着不再“罕见”迈进了关键的一步,以此为标志,可将相关倡导工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对比鲜明。分析“冰桶挑战”给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罕见病公益倡导的演进动因等,对公益组织如何利用热点事件开展公益倡导,有着宝贵启发。
关键词
“冰桶挑战”
罕见病
社群内倡导
公众倡导
政策倡导
本文首发于《慈善蓝皮书()》,P-;在不增删原文的前提下,小编对原文中的一些长段做了分段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
作者
姜尚卿,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
张皓宇,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传播主管
年2月,四年一度的第29天,也是第九个“国际罕见病日”,缘起于年火爆全国的“冰桶挑战”,致力于解决罕见病问题的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在这一天正式宣告成立。在我国慈善公益领域,面向特殊群体的罕见病公益事业,尤其是面向社群、公众、政策层面的倡导工作,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步入年,取得了更多成果,而这与当年“冰桶挑战”的推动影响分不开,成为慈善公益领域热点事件带动整体行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公益倡导在罕见病公益领域的定位
倡导工作无疑是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助支持任何社群的公益事业,解决这一社群面临的各项问题,离不开政府、社会公众和自身社群三方的共同努力,而通过倡导行动向各方传递相关价值理念,让这一社群面临的问题成为焦点性的公共话题,引发各方的重视,是关键一环。罕见病患者及家庭,这一看似小众实则庞大的社群,其相关的公益事业是这一过程的鲜明体现。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极低、十分少见的疾病,目前尚无世界范围内统一的定义,中国大陆尚无官方定义。年,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围绕“罕见病”定义召开了专家研讨会,达成共识,患病率小于五十万分之一或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疾病,可以称为中国的“罕见病”,据此估算,中国罕见病患者约为万人;按照欧洲的定义,约有6%的人口是罕见病患者,约有万人,以此参照,我国上述估算是比较保守的。(马端、李定国、张学、贺林:《中国罕见病的防治机遇与挑战》,《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3月第6卷第2期。)
罕见病群体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医疗方面,极易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绝大多数罕见病都无法被治愈,许多治疗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同时,罕见病患者在求学、就业等方面常常受阻,因病致残、失能、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度过低,导致罕见病群体缺乏制度保障,在求医问药、社会融入的过程中被漠视、排斥。因此,罕见病领域的公益倡导就显得十分迫切。罕见病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各方重视,意识到罕见病并不“罕见”、亟待解决,才能调动各方资源和政策保障,合力面对这一挑战。
罕见病领域公益倡导的工作主要包括:
(1)面向自身社群,需要动员罕见病病友及家庭积极发声,主动摆脱孤立无援的现状,向外界呈现这一数量庞大、亟须支持的群体;
(2)面向公众,需要让广大公众了解罕见病的相关知识、罕见病群体的现状,呼吁大家对罕见病群体给予尊重与支持,共同推动罕见病问题的解决;
(3)面向政府,罕见病群体在医保、用药等制度层面常常面临诸多壁垒、歧视,要通过多元化的政策倡导手段推动保障罕见病群体的政策出台、落地,让罕见病群体得到长远而切实的保障。
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的演进
1,罕见病公益倡导工作的大阶段分化
在罕见病公益领域,与扶贫、助孤等受到普遍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出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