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手足癣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他是中国外交的奠基人之一,多次参与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和工作,日内瓦会议、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上都有他的身影;出众的才情也为众人所称道,早年为众多刊物撰写过国际述评,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思维严谨,语言犀利,“犹如千军万马,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他就是著名“乔的笑”的主角——乔冠华先生。
乔冠华
撇开他晚年的复杂遭遇不谈,他的前半生与新生的中国一并意气风发,充满朝气与活力,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乔先生生于年春,在江苏盐城度过了他短暂的童年时光。幼年的乔冠华既聪慧,又十分调皮。他在私塾的四年,读书几乎能过目不忘,称得上是背书好手,熟读古代经典诗作,很多文章都能从头到尾地背诵出来,因此受到私塾老师的青睐。私塾老师常在大庭广众下自得地称其“一定会有出息的”!这个老师不是别人,正是小冠华不太喜欢的古板守旧的叔叔。幼年的乔冠华读书也非常用功。他白天在叔叔的私塾读书,晚上别的孩子早已歇息了,可他仍过桥去私塾读书,不论风雨天、下雪天。当然,小冠华的调皮也是出了名的。他读完书后,就同小伙伴们在湖边玩,游水、挖贝壳和堆土堆。江北的水乡之美是出了名的,每值盛夏,湖里开满了粉红色的荷花,沾满莲子的莲蓬妩媚地低下头,供人们观赏采摘。小冠华便踩着水,用莲子塞满裤兜口袋,有时候一不小心急摔在了泥地上,双手一抹,小脸蛋就抹得像张飞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就这样,小冠华在吵吵闹闹中度过了他的童年。紧接着,乔冠华先生的求学之路就正式开始了,从三闹学潮、求索清华再到赴外留学,一路上遭遇了很多,也让他迅速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起来,建立起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三闹学潮愤然离校年,小冠华10岁时,父亲觉得他聪明,有深造的潜质,就把他和几个哥哥送到盐城一所著名的美国教会学校——淮美中学读书。
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家中读了三年高级小学。这所淮美中学,同私塾不大一样。他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金发碧眼的美国人;第一次看见自行车,想马上跳上去试试那崭新的洋东西。当时学校里开始流传国民革命的消息,小冠华深受吸引,也逐渐唱起了革命歌曲,呼起革命口号,成为一名闹学潮的积极分子,主张驱逐洋人校长,一时间闹得轰轰烈烈。最终,政府下令开除所有闹学潮的学生。小冠华当然不能幸免。离开怀美中学,小冠华来到县城另一所亭湖中学读书。在这里,他读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郭沫若的著作;首次看到了《新青年》;还读了鲁迅的小说。他对新思想充满了好奇,夜读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思索着泰戈尔、高尔基和左拉作品中的人物遭遇;品味着胡适《现代评论》刊物的警句箴言,一个全新的世界向他打开。然而,当时的校长虽然思想先进,但在学校管理上却尤为专制。一年后,包括小冠华在内的众多学生都要县政府给学校换校长,直接把事情闹到了县政府那去,其结果可想而知,小冠华再一次被开除。实际上,小冠华虽然闹学闹得厉害,但对学业的影响不大,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读了诸多英语小说,英语口语也开始说得流畅,更是打下了良好的白话文基础。此外,他的数学、物理、自然等科目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因为要求更换校长的事被开除后,父母对他又生气又无奈。到了后来,父母又把他送至周恩来家乡的淮安中学读书。淮安中学设备好,人才济济,在当地称得上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他的眼界进一步扩大。郭沫若
郭沫若主办的刊物《创造月刊》深深吸引着小冠华,让他认识到了新的一番天地。他常常读至深夜,然后到学校附近馄饨摊上吃一顿馄饨充饥,回来后再读几页才入睡。他觉得同当时不讲人文主义的旧社会相比,郭沫若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对他来说是一个更加真实可感的世界。郭沫若用他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本身就极具诗人气质的乔冠华。以后乔冠华在日本留学期间拜会了郭沫若。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后来,由于文笔出众、头脑灵活,他被推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起草宣言、撰写文稿,反对学校的专制办学方针。不出所料,他遭到了第三次开除,时年才16岁。二、悉心苦读求索清华乔冠华因闹学潮被淮安中学第三次开除后,转入南京终南中学读书,在转学之前,他坚持跳一级,直接上毕业班(高三级)。在此之前,他从怀美初中转到高中时,已跳了一级,但还没有读完。与钟南中学商量后,他被同意试读一年,在这里他悉心读书,最后竟以全年级最优异的成绩从终南中学毕业。这时,他一心一意想考入大学深造。年的夏天,乔冠华住在侄子家里备考,但是实际上此时的乔冠华还是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创造月刊》、哲学著作、李杜诗选、陆游诗词,而应付大学考试的书读得并不多。在考试结束以后,深思熟虑过后,他填报了两所大学,一所是他最初就中意的清华大学,一所是人才济济极富革命气息的武汉大学。不久,两个大学先后发榜,都通知乔冠华已被录取。他思前瞻后,决定前往北方,去闻名全国的清华大学。
入学后他选择了国文系,在这里,他的国文得到进一步提高。上了一年国文系的课,他又转到了冯友兰教授任主任的哲学系,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有了更多理解,接触到西方的许多新思想,在中外古典名著中品味新思想,得到了许多启发。他还经常请教在校的老师关于如何做学问的问题。教授常告诫他,对书本里讲的道理不能不假思索地认为一定正确,而是要动脑筋想一想,明确问题所在,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他一生都有很大影响,让他形成了深入钻研反复思索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他终身受益,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用如此犀利的语言和敏捷的思维打动着那么多人。在他看来,要想写出精句、警句、新句、好句,不劳劳神费心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在清华的四年,他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浸在图书馆里,几乎读完了马克思的全部原著,同时还读了许多英文的西方哲学著作;学完了微积分、几何等数学课程。笔记本记了几十本,每本都是按问题性质,用德文或英文写下圆柱的段落,附带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有时读着读着,读到不平等条约的原文,读到一些野蛮的言论是,他拍案而起,脸涨得通红,大声说道:“哪有这种道理!”他还研究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抄录了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中国海关关于对外贸易的全部统计数字,想以此证明中国近代史上大的政治变动都来源于经济。每天清晨,他都要读外语,主要读日语、德语,还经常大段大段地背诵英语原著的句子。外面的世界波涛汹涌,此时的乔冠华只知读书,只求将马克思主义的书读通读懂,就不同国民党同流合污,也不太积极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地下活动。三、东都日本赴德留学清华园
年,他从大学毕了业,但当时北平城内一片紧张,乔冠华和当时清华园的一批学子们既悲愤,又担心。他们聚在一起讨论未来。一夜之间,乔冠华好像突然成熟了一样,要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好,不去日本看看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行不通的。随即,他找到当时教日文的钱教授,询问可否自费去日本?经过多方商讨、众人的助力,乔先生很幸运地得到了留学日本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
年他拿着藤箱,来到上海码头,搭船东渡日本。几天后,乔冠华来到了东京,眼前的画面与他想象中的日本还是有差别的。在他看来,这里似乎并没有像书中描述的那么繁华,矮小的平房整齐地排列着。但是到达了学校附近,看到大学气派的建筑、藏书颇丰的图书馆,乔冠华立刻意识到这里确实是读书的好处所。实际上,乔冠华是自费留学日本,教育部给他的补贴不多,他必须另谋工作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在校期间,他根据同学们的建议,选择了勤工俭学这条路子。同时,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自学了日语,一个时期下来乔冠华的日文也有很大的进步。乔冠华逐渐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日文书籍,从政治、哲学、经济到文学都驾轻就熟日语也讲得十分流利。后来,他利用所学,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将其认为有价值的书籍日本著名学者申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分析》翻译了出来,然后把书寄给上海的朋友,希望出版,谁知毫无音信。后来,因为一些无端的变故,日本警察局将其驱逐出境。后应同学颜正平之约,又北上到了清华大学。由于德国相关的大学与当时的北清达成了合作共识,那年德国给清华大学哲学系一个留学名额,乔冠华有幸得到这个机会,前往德国开始新的留学生活。在这里,他发现有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著作各种版本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为了把著作读通读透,乔冠华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德语训练班,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进行加强训练。德语语法颇为复杂,要听懂并讲一口纯正的德语很不容易。
他每天早起在无人的地方背单词,大声朗读文章,毫不羞涩,常常请教同学语言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甚至他还让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帮他监督自己背文章,练发音。在苦学数月之后,加上他之前学语言得到的经验教训,他很快就掌握了德语的基本特点,开始能够顺利阅读大量文章,知识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阔,也让他更够更为顺畅地与同学交流,收获许多新思想、新启发,这些都为他今后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漫长的求学之路,让乔冠华拥有一身知识,功底深厚的国文、德国学就的军事知识,缜密的思维逻辑,潇洒自如的笔墨。回国以后,他也就此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一、以笔为武器投入战斗中年,他登上“霞飞”号客轮,漂洋过海回到了香港。回国后的乔冠华,放弃了搞学术的念头,而是转而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从此刻开始,他写下了学生身份,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经过一番波折,他被派往香港,出任《时事晚报》的主笔,他用署名“乔木”发表了文章,这些文章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用他的话来说,“乔木”个子瘦削,跟他非常相近。后来,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的文章开始汇集成册,发往世界各地。他的文章常常能够出现在各地的华侨报纸上,而且深受当地人喜爱,它所传递的新思想、新理念也就由此有了更广泛的宣传。只要有署名“乔木”的文章发表,就会有许多华侨抢着阅读,犀利的文笔,深邃的思想,深深感染着这群年轻人,这也让他们一扫抗日必败的灰暗气氛,使外游子士气大振。《美洲华侨日报》刊登了“乔木”的文章后,许多爱国华侨青年纷纷要求回国抗日。但是,没过多久,《时事晚报》因经费来源拮据而停刊,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用笔作为武器,积极自觉地为中国共产党做好抗日战争的舆论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党在香港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继续撰写相关的述评文章,做一些时事报告,还常常组织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主持这些读书会的学习活动。同时,这里也成了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组织经常联系接触的场所,这可以说是乔冠华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年底,乔冠华受命参加《新华日报》的编辑工作,负责《群众月刊》的主编,左页、曾兴成为了他的助手。在谈工作时,周恩来说:“你过去在华南和海外工作时经常同外国人联系,现在重庆也有相当数量的外事工作,因为这里有使馆,有各国记者。所以你还要参加党的外事活动。”从此,这位名震香港的国际问题大手笔乔冠华,又拿起他犀利的笔,为《新华日报》撰写充满文采和说服力的国际评论了。在这一时期,乔冠华与他的夫人在重庆相遇了。他们经常参加党的外事活动,久而久之,龚澎的学识才华、风度和秀丽,深深吸引着乔冠华,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龚澎
年秋,龚澎在重庆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乔宗准。建国后,龚澎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年5月,因为突发脑动脉血管破裂入院,治疗两个多月去世。在龚澎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乔冠华日夜思念。
乔冠华和龚澎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两人更是彼此最亲的亲人,不论是外交工作方面的事情,还是彼此之间的私事,他们都能够互相尊重,更加真诚地对待彼此。如今这位志同道合、朝夕相处的亲人走了。他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在深夜,常常一张张仔细观看龚澎的照片,边看边哭,甚至号啕大哭。一天,半夜时分,人们已经酣睡,孤苦难忍的乔冠华,打电话给好友,哭诉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内心的痛苦难以排解,常常夜不能眠。抗战胜利后,乔冠华、龚澎、章文晋、陈家康是中共代表团外事组的四名得力助手,不久乔冠华、龚澎调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龚澎担任中共方面的新闻组长,负责处理中共代表叶剑英的对外联络事务。不久,蒋介石撕毁了国共和谈的“双十协定”,召开伪“国大”。乔冠华和龚澎奉命去香港,任务是组建新华社香港分社。年10月,乔冠华和龚澎到了香港,夫妻双双担任中共香港分局委员。他和龚澎要经常与欧美各国派驻香港的记者接触,获取国外消息并提供国内政治动向,揭露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的言论。这一阶段的乔冠华以笔为刀,通过《新华日报》等报刊,用他敏捷的思维、犀利的语言指点时局,解放大众的思想,给人们以希望。二、建国后积极投身中国的外交事业年11月,外交部成立大会召开,乔冠华担任了宣传司长,龚澎担任了情报司长,两人都是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耀眼角色。乔冠华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着周恩来总理的副手,随着他一起出席了众多重要场合,如年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年中美会谈、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这些重要的会议上都能见到乔冠华的身影。
他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要回钱学森等问题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功绩背后,也都有乔冠华的名字。数次国际重大外交事件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早年积攒起来的学识,逐渐树立起严谨睿智的形象。年,经过多方努力,中国重返联合国大会的舞台。11月,他奉命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议上,他代表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登上联大讲台发表感言,赢得满堂喝彩。“乔的笑”更是轰动一时。联合国大会期间,在各个社交场合,乔冠华一直在笑,或是微笑,或是开怀大笑,或是讥讽的笑,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他的个人魅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偏见,对新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开展外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乔冠华受命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撰写了为数不少的有关国际问题的声明和评论。其中年的《五·二O声明》就是最为有名的一篇。当时美国正到处横行霸道,意欲称霸全球,主席由此提出,中国作为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一员,应该出来讲话,这才萌发了发表公开声明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周总理支持。在几位撰写人的声明都不能让人满意的时候,周总理当即就找到了乔冠华,向他详细讲述了现在的情况,要求他尽快写出相关声明,力求语言犀利,直击重点。乔冠华受命后回到他的居所,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关起大门,边喝酒边构思。年5月20日下午,毛主席亲自审阅定稿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简称《五·二〇声明》)被宣读。第二天,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报社争相都播发了该消息,世界上许多大报的通栏标题都报道了这篇讲话的主要内容,评论这篇声明“文字犀利,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年他又起草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乔冠华的文采、演讲才华,如英国一家著名杂志所说的那样,他“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外交家的敏捷,历史学家的渊博知识,文学家的美妙语言”。总而言之,撇开他晚年的复杂遭遇不谈,乔冠华先生的前半生经历令人折服,10岁开始求学,不被现实左右,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在学业有成之后,又能够积极将所学用于报国,用手中的笔写下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打动着亿万人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喜欢本篇文章,请记得下方点赞,在看!分享给自己的好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