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http://m.39.net/pf/a_4639925.html
可爱的Zain从7个多月开始就已经慢慢独立行走了。妈妈当时很高兴,觉得一定是孩子先天条件和后天发育都特别好。
图自:Bigstock
但一天天地看着孩子总是踮着脚不放下脚跟,妈妈开始觉得不对劲,于是带着孩子辗转加拿大、医院,走上了求诊之路。医生们给出的诊断大同小异——单纯的尖足步态,可以先观察,2、3岁后没有改善建议治疗。
等到4岁,孩子还是在踮脚走路。妈妈的担心与日俱增:孩子每天都在长大,身高和体重都在给脚尖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下去恐怕是要影响腿脚发育啊!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带着孩医院,求助儿童骨科燕华医生,开始了治疗之路。
经过两周的石膏治疗,小Zain的矫正效果非常好,基本可以脚跟贴地走路了。后续只需夜间睡觉的时候佩戴矫治器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即可。本来认定要手术解决的妈妈,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由衷地感到开心、幸福。
什么是尖足步态?
孩子总是踮起脚走路,而后足跟不能着地,这种异常的行走姿势被称为尖足步态。尖足步态并不少见,部分孩子随着生长可自行纠正,但也有少数孩子的尖足步态一直持续存在。
图自:Bigstock
造成尖足步态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不正常的走路习惯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某种潜在的疾病引起的:
特发性
特发性在医学上是指,没有特殊原因,或目前医学界找不到某种特殊原因的。我们把这种尖足步态归因于学步期异常的走路习惯。这种儿童脚的外观是正常的,关节活动度也正常,只是走路姿势的异常,不伴有其他行为、发育的异常或特殊的疾病。如果有脚是畸形的,如前足往内收、中足足弓增高、后足往内翻,或者往上背屈脚活动受限,那就不是特发性的了。
继发性
有确切的导致孩子尖足走路的病因的,就是继发性的尖足步态。可引起继发性的尖足步态的原因很多,譬如神经控制系统有问题——早期大脑缺氧损伤造成的肢体活动的异常;跟腱的短缩限制足的背屈;先天性足的畸形;肌营养不良、肌萎缩等。
尖足步态治疗方式
特发性尖足步态:
孩子们通常在0-6月龄左右开始独立走路,初学走路的孩子们的步态是不稳定的,踮脚尖走路较常见。如果只是单纯的踮脚走路,不并存神经疾病、肌肉挛缩、骨关节畸形等问题,则通常随着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和运动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姿势会慢慢消失,逐渐发展为脚后跟先着地的走路模式。
对于踮脚走路的孩子,只要孩子其他方面的生长发育都是正常的,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如果尖足步态持续不改善,或者家属担忧孩子有其他方面的运动发育的异常,可以咨询专业的儿童骨科医生,做体格检查和步态评估。
图自:Giphy
如果医生判断尖足步态是特发性的,可以继续观察到4岁。因为孩子到4岁,运动控制中枢的发育就相对完善了,这时候还没有自我纠正的话,建议考虑治疗。如果不治疗,随着孩子年龄和体重的增长,长期尖足走路会造成足的不正常的负重和姿势,会引起足本身的变形、甚至疼痛。对于不严重的情况,首先会考虑保守治疗,包括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做手法牵拉、系列石膏矫形和佩戴夜间维持支具。如果保守治疗没有效果,就需要手术治疗。对低龄儿童,手术通常可以用相对微创安全的方法。
继发性足尖步态:
如果是神经/肌肉疾病和先天性畸形造成的足尖步态,则需要出生后尽早评估和治疗。所以如果孩子的运动发育和运动控制有异常,家属应带孩子尽早就诊。继发性尖足步态的治疗方法类似于特发性的,但需要有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治疗病因、平衡肌力、纠正畸形等。
学步期小Tips
学步期的孩子走路姿势异常并不少见,大部分是良性的,会随生长而自行纠正。在宝宝学步的关键期,了解一下几点知识,可以降低宝宝踮脚走路发生率,减少父母的焦虑,让孩子走得更好。
学步不是越早越好儿童的发育都是有阶段性的,到达特定的年龄就会掌握的运动技能——如抬头、翻身、独坐、扶走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掌握特定的运动技能的具体时间可以是不一样的,如果您家宝宝比邻居家小朋友的运动发育慢,并不一定就是发育落后。临床上也有一些广泛应用的工具,如“丹佛发育筛查测验表”就能帮助评估宝宝的发育水平是否和其年龄相符。
图自:BigstockZain小朋友7个月就会独立走路了,的确非常早。大部分宝宝会独立走路的年龄,是在0到6个月左右。如果超过6个月还没有学会走路,就是发育落后了。需要明确的是,学步并不是越早越好。生理的发育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孩子才能独立行走,这时孩子的下肢骨关节有一定稳定性,肌肉有足够的力量,平衡、协调和运动控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拔苗助长、过早学走路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2
“学步神器”不可选
学步车不但不能帮助宝宝学步,反而是有害的,所以年加拿大就完全禁止了婴儿学步车的销售,美国儿科协会(AAP)也呼吁在美国禁止生产和销售婴儿学步车,建议家里有婴儿学步车的要尽早扔掉。这是为什么呢?
家长把孩子放到学步车内,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给宝宝一个学步车,就像给青春期的孩子一部法拉利,这是很危险的。学步车可帮助宝宝快速的行动,大大增加了他们受伤的风险。
学步车并不能帮助宝宝学习行走,据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的结论:宝宝在学步车上的时间越长,学会独立行走和独立站立越晚,如果累积使用学步车24小时,学会行走就要晚3天,学会站立就要晚4天。当学步车辅助孩子直立的时候,孩子就无法学习步行需要的身体平衡技能。还有证据表明学步车不仅会延后宝宝学走路,还会使心理和语言发育延后。爬行对宝宝来说是重要的技能,过度使用学步车会干扰宝宝学爬行。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会学习身体的协调和控制技能,训练本体感觉和对距离、深度的感觉等,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孩子心智的发育。
图自:Bigstock
学步车辅助的站立和自然的站立姿势是不一样的,会让宝宝的髋和膝在不正确的姿势上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对宝宝的行走模式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少数情况下可造成远期髋关节的问题,所以不要寄希望学步车可以帮助孩子训练下肢力量。宝宝在学步车内通常会用脚趾的力量让自己移动,让小腿的肌肉力量不平衡、不协调,这影响了平衡能力和整体肌肉、关节的发育,造成长期的足踝的问题。
图示:使用学步车,儿童会形成错误的步态模式。
图示:学步车妨碍儿童学习对躯干的控制。
3
光脚的人脚的发育最好
(Barefootpeoplehavebestfeet.)
宝宝柔嫩的小脚是那么可爱,父母自然希望为宝宝配一双最好的鞋。市面上有很多销量很大的机能鞋,宣称可以支撑、保护和辅助行走,似乎是理想的选择。事实却是,不穿鞋才是最有利于宝宝的脚发育的。
图自:Bigstock
人的足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26块骨头组成的、有30多个关节的复杂结构。足的结构在行走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有软有硬,刚柔相济。当足踩地时,足弓是低平的,脚是软的,软才能在负重时缓冲体重;而当足蹬地时,足弓是增高的,脚是硬的,硬才能获得推动身体前进的最佳动力。有的父母担心宝宝的脚太软了,会选择支撑足弓的鞋。但足弓被鞋或鞋垫支撑的时候,用于维持足弓的肌肉就会变“懒”,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不利于足弓的发育。此外,足弓在着地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是和足底受到的应力变化是相适应的,鞋则会阻挡足底感受正常的应力,不利于足形成良好的本体感觉。不合适的鞋本身也限制了足的正常形态变化。
印度的儿童骨科医生BenjaminJoseph,调查了名孩子,评估穿鞋对足弓的影响,发现不穿鞋的孩子脚弓发育最好。这个结论已是国际儿童骨科学界的共识,可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光脚的人脚的发育最好(Barefootpeoplehavebestfeet.)
图自:Bigstock
我们鼓励在安全的环境里,让宝宝光脚走路。在家也可以选择穿底部带有防滑条的袜子。那么外出活动时该为孩子选什么样的鞋呢?选支撑足弓的机能鞋吗?显然不是!鞋的作用主要就两方面:保暖和防止被锐器扎伤。什么样的鞋是适合宝宝的鞋呢?简单的一句话结论:最好的鞋穿着就像没穿一样(Bestshoes-likenoshoes)。好的鞋应有的特征包括:鞋要舒适合体,不要形状奇怪的时尚鞋子;保暖和防止利器扎伤;鞋底要平、要柔软,不要支撑足弓或垫高足跟的;宁大毋小,当小一号太小、大一号太大时,就选鞋码大一号的;轻便、透气面料的。
总之鞋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好的鞋穿着就像没穿一样!
燕华儿童骨科医生、副主任医师
燕华医生于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随后进入南方医院(医院)工作。于—年期间先后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和骨肿瘤科工作。从年起开始从事儿童骨科的工作至今。年底开始就职于汕头医院。
燕华医生擅长于各种儿童步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四肢骨盆的各种畸形和发育异常(如髋关节发育不良、罗圈腿、平足、高弓足等)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急性创伤和创伤后遗畸形的评估和治疗。
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儿童骨科学组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年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