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人曰:
明天(12月4日),《明治维新的教导》将在日本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家的启蒙》的日文版,我为它写了一个简短的序言,现刊发于此,供朋友们浏览。这是我的第一本日文书,既受鼓舞,更增压力,唯有继续努力,“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追寻历史的河床
——日文版《明治维新的教导》序言
马国川|文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但是年以来,人们对于这个东方大国的走向开始迷茫起来。作为媒体人,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自己也倍感困惑。中国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年留学日本)的名言启发了我,他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要站在中国看世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MartinLipset)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whoonlyknowonecountryknownocountry)。因此,我渴望有一个“站在世界看中国”的机会,至少有机会懂得另一个国家。
机会不期然而至。年夏天,我来到日本,开始了四个月访问学者的时光。启程之前,我就想通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提供的这个难得机会,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可是,当站在庆应大学校园里的福泽谕吉雕像前,回想这个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我突然意识到,应该从“黑船事件”开始我的旅程。哲人说过,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从历史开始。现实是一条河流,而历史则是河床,尽管河面波浪起伏,但是河床却相对固定。“黑船事件”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其意义就像鸦片战争之于中国。如果说,日本的历史就像漫长而缓慢的河流一样,那么“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历史突然加速,激流澎湃,惊涛拍岸,谱写了无数壮丽故事,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
于是,在访学期间,我开始阅读日本近代史,外出游览也有意去探寻近代日本的史迹。每有兴会,就把那些可感之人、可述之事记录下来。回国之后继续了一年,完成了60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历史跨度,从年的“黑船事件”到年明治天皇去世,整整六十年时间。这不是巧合,而是我有意为之。不过,这些文章不是按年度选择的,但所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我认为重要的。我想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反映一个后发国家告别旧体制、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东亚各国都面临同样的历史任务。在半个多世纪里,中日两国发生了诸多类似的历史事件。例如,日本的“黑船事件”后有《日美亲善条约》,中国的鸦片战争有《南京条约》;日本有明治维新,中国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观点来看,这些都是传统文明国家在遭受新文明挑战时做出的“应战”。不过,日本走在了前面,而中国却远远落后。时移势易,随着国力消长,两个国家也开始发生碰撞,日本一度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以日本为镜,让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当代中国的曲折发展道路有了更多的理解,因为中国至今还在鸦片战争的历史延长线上,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仍未完成。
这本书能够翻译成日文,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有些忐忑不安。因为它是一次有趣的历史之旅,我作为一个外国导游,向日本读者讲述日本历史,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我想,一个外国导游会注意到常人不太注意的“风景”,从而给大家一些新奇之感。对于我来说,这也提供了一个向日本读者请教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谨此为序。
二零二零年十月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