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闻关于ldquo基因编辑婴儿事

最新梳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信息大盘点

11月26日,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

相关阅读:重磅!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中国科学家们转发相关消息时评论:“头一次深刻领会了细思极恐的含义”、“至少先把动物试验做扎实了,怎么能糊里糊涂对人类胚胎动手”……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项实验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

多名受访专家表示,强烈反对在人类胚胎中进行基因编辑。

技术风险未知

据报道,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课题组的这项研究在类似试管婴儿的生育治疗过程中进行。

比试管婴儿多出来的一个步骤便是,在胚胎处于受精卵时期时,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

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采用了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中的CCR5基因进行修改,使胚胎发育成婴儿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对此,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把基因编辑技术运用在人胚胎上,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脱靶是当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之一。张林琦介绍,目前,诸多动物实验表明,CRISPR-Cas9技术存在一定脱靶率,正如子弹打偏了会给人的基因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不能保证%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他强调。

同时,孟安明指出,CCR5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细胞趋化因子”指导免疫细胞转移到感染部位。

而目前,尚无科学实验证据表明敲除CCR5后会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何种影响。

对于这项试验出于治疗艾滋病的目的,香港大学艾滋研究所所长陈志伟也批评,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变性,即使CCR5基因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

“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一定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他表示。

“接受基因编辑的都是正常的新生命,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中科院植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科学家们往往容易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当前的科技水平和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特别是很多所谓的疾病靶点,经过多年的更深入的研究后,很可能发现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

他进一步指出,老百姓一般对于具体疾病的分子机理和最新生物技术缺乏了解,如果用一些很吓人的疾病和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去游说,当然有可能说动他们接受这样的实验。

这就更需要科学家坚守自己的良知,守住科学研究的底线。

伦理审查存在漏洞

在科学家们看来,就算技术上百分之百准确,中国科学家率先“越线”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也是一个超越技术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类生存和前途。

“谁来对这两个孩子负责?”孟安明说。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hz/6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