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肌筋膜综合征的康复

什么是肌筋膜综合症一

肌筋膜综合征是一个局部疼痛的肌肉病症,通常与特定的触发点(扳机点)以及牵涉性疼痛相关联,也称肌筋膜触发点痛综合征。所谓的触发点也称“扳机点”或“激痛点”,表现为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当压迫它时会产生牵涉痛、局部压痛和自主神经反应等表现。肌筋膜综合征是引起肌肉疼痛的重要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多见,女多于男。

病因及易感因素

1.创伤

挫伤、扭伤及劳损可能引起急性肌筋膜痛,慢性反复超负荷或过度使用肌肉可能逐渐引起肌筋膜痛。

2.机械性因素

不良姿势、脊柱侧弯、工作或生活环境不适于个人体格。

3.退变因素

年龄,骨骼和关节的结构性退变。

4.神经受压

神经受到刺激可能导致脊髓节段敏感性增加,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可能出现肌筋膜痛。

5.情绪及心理因素

焦虑、烦躁使交感神经兴奋、失眠都可能导致肌肉紧张。易疲劳,容易发生肌筋膜痛。

6.内分泌代谢失调、营养不良、慢性感染

内分泌代谢失调、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是肌筋膜痛的易发和维持因素。

7.慢性肌力不平衡

骨骼肌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力性肌肉,活动关节产生运动,如菱形肌和臀中肌。另一种是静力性肌肉,维持人体形态和姿势,如斜角肌和腰方肌。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和工作需要,静力性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肌力平衡失调,可能发生肌筋膜痛。

发病机制

1.能量代谢危机学说

此学说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触发点的存在,认为肌肉因为损伤或反复微损伤,使肌浆的网状结构受损分解而钙离子被释放出来,或通过受损的肌纤维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到胞浆内,但血流未能相应增加,未能及时清除多余的钙离子。在ATP供给正常和这种异常钙离子增多时,产生失神经控制的自发性的肌纤维收缩,肌纤维变短。这种慢性持续性纤维收缩将明显增加机体局部能量消耗以及抑制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缺血、低氧,可刺激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其结果是进一步损害了局部循环和降低肌纤维组织的氧耐量,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产生能量的代谢危机,形成紧张性肌纤维,多个紧张性肌纤维形成紧张性索条,即触发点。

2.肌梭异常电位学说

此假说的基础在于“触发点”处肌电图发现有自主的电位活动,认为小区域的电位是由于不正常兴奋的交感神经刺激肌梭内的纤维收缩所致,这也是发病原因。

3.运动神经肌肉终板功能异常学说

此学说是对肌梭异常电位学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肌肉的损伤或过度劳累导致了局部运动终板功能异常,终板过度释放乙酰胆碱导致形成收缩结节。所以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之症状,如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和烧灼感、皮肤划痕症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1)疼痛

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多发生于肌肉损伤或过度使用后,典型的疼痛为深部位、定位差的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后颈部肌肉的慢性疼痛从颈竖直肌或上斜方肌的触发点一直到头顶,可引起患者持续数日的头痛;下腰部脊柱旁肌肉的疼痛从臀中肌的触发点波及至下肢,症状类似坐骨神经痛的表现;冈下肌的疼痛波及侧面的三角肌,并下传至手臂还可累及手部。存在多个触发点时会有一个广泛区域的疼痛。夜间会痛醒,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劳累或傍晚又加重与情绪、气候、环境有关。

(2)功能异常

急性触发点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如皮肤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触发点可影响本体感受功能、如平衡失调前庭性眩晕。另外还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运动范围受限、肌肉无力、痉挛、协调性下降。

2.体征

①触诊受累肌肉可发现局部压痛点;

②用大约3kg的压力按压触发点可产生患者主诉的疼痛;

③触发点及其周围肌肉呈紧绷感可触及硬结即紧张带;

④受累肌肉活动范围受限;

⑤受累肌肉常表现为假性肌无力(不是肌萎缩);

⑥按压触发点超过5s常可引出牵涉痛;

⑦横向抓触或针刺触发点常可观察到局部抽搐反应。

一般认为,具有自发性疼痛或对运动有反应性疼痛的点称为急性触发点,而把仅在按压时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敏感点称为潜在触发点。触发点引起的牵涉痛在单个肌肉上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局限的皮下痛,具有轻微模糊的边界,体表投影大大超过起始压痛点,每个触发点都有一个独特的牵涉痛分布区。

诊断与鉴别诊断五

1.诊断

(1)主要标准:

①主诉区域性疼痛;

②主诉疼痛或触发点牵涉痛的预期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③受累肌肉可触及紧张带;

④紧张带内的某一点呈剧烈点状触痛;

⑤在测量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

(2)次要标准:

①压痛点重复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

②横向抓触或针刺入带状区触发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

③伸展肌肉或按压触发点缓解疼痛。

2.鉴别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征:表现全身性关节及肌肉的疼痛,没有明显的牵涉痛。

(2)风湿性多肌痛: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但没有局限性压痛点及牵涉痛。

治疗六

肌筋膜痛的治疗的短期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长期目标是恢复肌肉弹,消除致病和维持因素,降低复发率。

1.理疗

理疗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1)泥蜡疗:热疗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组织膨胀,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2)超声的穿透力强,能达到较深的部位。禁忌证是局部肿瘤和炎症、皮肤损害。

(3)电疗是另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介质,缓解肌肉痉挛和水肿,但不能用于患有肿瘤、感染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孕妇慎用。

2.药物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抗抑郁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扑热息痛和肌松药有缓解肌肉疼痛和痉挛的作用,如果无效,可以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或COX-2选择性抑制药,尤其适用于局部有炎症的患者。严重的肌筋膜痛,必要时可以使用麻醉镇痛药。睡眠有利于肌肉放松,对于有睡眠障碍和失眠的患者,可以加用催眠药。

3.针刺

针刺可使触发点消失。针刺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通路,激活扩散的神经介质,释放内啡肽来缓解疼痛。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障碍,局部或全身感染,晕针的患者禁用。

4.肌内注射

常用的注射液有:0.25%利多卡因、0.5%普鲁卡因、双氯芬酸、肉毒素A和皮质醇激素。其中前两者最常用,皮质醇激素仅用于严重病例。

5.其他治疗

有学者报道使用小针刀治疗颈肩部或项背部肌筋膜痛取得了一定疗效。传统中药熏蒸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痛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有国外学者报道使用激光治疗肌筋膜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6.功能锻炼

肌筋膜痛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过度运动,尤其是大量的伸展运动,可能加重肌肉痉挛,导致疼痛加重。治疗后适度的锻炼可以巩固治疗效果,促进肌肉恢复正常的长度和弹性。肌肉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患者要对肌筋膜痛的治疗要有耐心。

小结七

综上所述,肌筋膜痛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病症,可发生于人体的众多部位,但是限于诊断手段的局限性及疼痛的性质,临床的漏诊率较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减少肌筋膜痛转为慢性甚至迁延性的关键。要使患者意识到早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作用。临床上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让患者了解认识本病,改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对疲劳的自我调节以及疼痛的适当处理。治疗后的功能锻炼是巩固疗效和恢复机体功能的重要手段。

图文编辑:段好阳徐国兴

图文校审:李贞兰

版权归属:吉大一院康复科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by/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