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斗鸡维生素缺乏症诊断防治

  维生素是斗鸡维持生命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保持高的状态所不可缺少的一类微量营养物质。它不仅作为许多酶的辅酶参予生命活动,而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斗鸡生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斗鸡的几种主要维生素缺乏症的诊断及防治。

  在养鸡生产中,鸡所需维生素虽有十几种,任何一种供给不足都可能造成某些物质代谢障碍和紊乱,发生缺乏症,但经常发生,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B2。

  一、维生素A缺乏症

  VA缺乏症是由于体内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以上皮角化和夜盲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病。

  病因:

  1、饲料中长期缺乏VA或饲料中多种维生素添加剂用量不足或其质量低劣;

  2、多维素配入饲料后时间过长或饲料缺乏VE,造成VA受氧化而失效;

  3、以大白菜、卷心菜等含胡萝卜素很少的青绿植物代替多维素;

  4、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A在禽体内不能正常移送,即使供给充足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5、因长期多病,肝脏中储存的VA消耗很多,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6、种鸡缺乏VA,所产种蛋和孵出的雏鸡都会缺乏VA。

  诊断:

  1、幼鸡一般在6至7周龄出现明显症状,是由于出壳后雏鸡没有能及时从饲料中得到补充所致,也有出壳后一周左右出现症状者,多与母鸡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有关,其临床表现:生长停滞、精神萎顿、身体消瘦、走路不稳、羽毛松乱、喙和小腿皮肤黄色小腿。有的病鸡眼睛干燥或羞明流泪,继而眼内流出一种乳白色粘液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着在一起,用镊子拨开,可见眼内有豆腐渣样(干酪样)物质蓄积,并可以完整挑出,眼球下陷、失明,角膜软化,甚至穿孔,病鸡的鼻孔中也流出粘稠分泌物,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有时还伴有"咕噜"声,死亡率甚高,有时可达%。

  2、成年鸡多为慢性经过,在2-5月龄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消瘦、鸡冠和肉髯苍白,羽毛无光泽,两腿无力,步态不稳,往往用尾支地,甚至不能站立,伏卧于地。产蛋母鸡产蛋量下降,蛋内血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增加,蛋的孵化率下降,公鸡性机能降低,精液品质不良,最后出现眼部病变与雏鸡相似,但只有少数病鸡死亡。

  3、剖检死鸡或重病鸡,可见口腔、咽部、食道有典型的白色小脓疱(小结节)有时融合连成片,随后出现溃疡,溃疡周围出现炎性产物覆盖在粘膜表面上,融合成一片灰白色的假膜,此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同时内脏器官出现尿酸盐沉积,与内脏型痛风相似。

  防治:大群鸡治疗时可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国际单位稳定的VA制剂,或添加鱼肝油5毫升,连用10至15天。个别治疗时,可每只鸡喂服鱼肝油2至3滴。有条件的喂些青绿饲料有助于病鸡恢复健康。预防本病的主要是消除病因,特别要注意保证VA的供给。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饲料最低添加量为:雏鸡、青年鸡单位,肉仔鸡单位,产蛋鸡单位。由于疾病等因素影响,产蛋鸡VA实际添加量应达到每千克饲料-00单位,相当于清鱼肝油6-7毫升或浓鱼肝油1片。

  二、维生素D缺乏症

  是由于VD缺乏引起的,以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变软、弯曲、变形、运动障碍、蛋鸡产薄壳蛋、软壳蛋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病因:本病主要发生于笼养鸡,长期舍饲的鸡和幼雏。主要原因有:1.笼养或长期舍饲,缺乏阳光照射;2.饲料中VD含量不足而又未应用添加剂,或者钙、磷比例失调,使家禽无法利用,并大量消耗VD;3.肝脏、肾脏疾病时,VD在体内的转化和利用受阻;4.日粮中脂肪含量不足,影响VD溶解吸收,而蛋白质缺乏使VD的转运受阻。

  诊断:

  1、雏鸡缺乏时,最早在出壳后10至11天就会出现症状,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发生。病鸡雏表现骨骼发育不全,特别是腿骨、肋骨比较明显,骨弯曲易折断,骨端的软骨部分膨大。生长停滞,两腿无力,发生跛行,步态不稳,不能站立。喙变软和弯曲变形。胸骨、盆骨弯曲变形。

  产蛋鸡最初出现产薄壳蛋和软壳蛋,随之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种蛋孵化率降低,入孵10至16天死胚较多。成年病鸡骨组织变软、弯曲、变形,如胸骨变软,成橡皮样,腿和翼的骨骼变脆,易折断,有时腿麻痹,蹲伏,严重者行走困难,上体垂直伸立,呈企鹅样姿势。

  2、剖检病雏可见肋骨和肋软骨连结处呈链珠状,长骨的骨骼部分钙化不良,浸入硝酸银溶液数分钟后,在火焰上固定几分钟,则骨骼部呈疏松多孔状态。成年母鸡骨软易碎,肋骨内侧表面有小球突起,也称串珠状病变。

  防治:鸡发生VD缺乏时,可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清鱼肝油10-20毫升,同时每50千克饲料所添加的多维素增至25克,持续2至4周。一次喂给0国际单位VD3,比在日粮中添加效果更好。

  预防本病主要是消除病因。特别要保证VD的供给。正常情况下,0至20周龄鸡每千克饲料应添加维生素D国际单位,20周龄后进入产蛋期要增至国际单位。在防治本病时,应注意防止VD用量过大对幼禽产生毒害作用。

  三、VE缺乏症

  是由于V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引起的,以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和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病因:

  1、长期饲喂缺乏硒的饲料,需较多的VE去补偿,补偿不足则缺乏;

  2、饲料中添加较多鱼肝油,发生酸败,或饲料本来就变质,使VE受破坏;

  3、饲料中VE供应不足;

  4、饲料保存期过长,使饲料中VE被氧化破坏。饲料在一般条件下存放6个月,VE的损失达30%至50%。

  5、某些寄生虫病及其它慢性肠道疾病,使VE的吸收利用降低等。

  诊断:本病多发于2至4周龄的雏鸡和育成鸡,主要呈现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和肌营养不良三方面症状,常造成大批死亡。

  1、脑软化症:

  病鸡表现运动失调,身体丧失平衡,头向后向下挛缩,有时伴有向侧方扭转,边拍打翅膀,边向后翻倒,有的向前冲,最后衰弱死亡。该类型多发生于3至5周龄的雏鸡,早者在出壳后第7天也可发生。

  剖检:病变主要在小脑、纹状体、延髓和中脑,小脑软化肿胀,脑膜水肿,表面常有小点状出血,通常在脑软化症出现后1至2天,即可在脑内看到黄绿色混浊的坏死区。

  2、渗出性素质:

  本病型多发生于20至60日龄的雏鸡,主要特征是全身皮下组织水肿,股部和腹下更甚。轻者见胸腹皮下有黄豆至蚕豆大小紫兰色斑块,严重时水肿加剧,致病鸡两腿叉开。水肿部穿刺,有兰绿色粘性液体流出,若同时伴有心包积液和扩张,常导致病鸡突然死亡。

  3、肌营养不良(白肌病):本病多见于1月龄前后的雏鸡。病鸡消瘦衰弱、行走无力,陆续发生死亡,无其他明显症状。剖检可见胸肌、骨骼肌和心肌等肌苍白贫血,肌束的纤维呈淡色条纹。

  4、营养性胚胎病:成年鸡缺乏VE时,并无可见症状,但繁殖力下降,即种蛋孵化率明显降低,胚胎早期死亡增加,即头照时"弱精蛋"较多。公鸡将发生睾丸变小,生殖机能减退。

  防治:为了预防本病,应增加青绿饲料和带谷皮的籽实饲料,或定期喂给大麦芽、谷芽或植物油等,混合料贮存不要超过四周,如必须延长要加入抗氧化剂,如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0.1毫克亚硒酸钠和20毫克VE(VE制剂每毫克相当于1国际单位)。

  在治疗时,应加大饲料中硒和VE的添加量。还可给病鸡口服VE的添加量。还可给病鸡口服VE国际单位,连用3-5天为一疗程。或每只皮下注射0.%的亚硝酸钠1毫升。对重病例可用每毫升含亚硒酸钠3毫克和VE国际单位制剂,按每公斤体重2毫升注射。

  四、VB2(核黄素)缺乏症

  是由于VB2缺乏引起的,以幼禽趾爪向内蜷曲,两腿发生瘫痪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病因:

  发生本病主要是因为VB2供应不足。常用的禾谷类饲料VB2贫乏,又易为紫外线、碱及重金属破坏;饲喂高脂肪、低蛋白饲料时VB2需要时增加;种鸡比非种用蛋鸡需要量提高一倍;低温时VB2需要量增加;患胃肠病时影响VB2的吸收和转化。不注意以上因素,即可引起VB2缺乏。

  诊断:

  1、雏鸡VB2缺乏,一般发生在2-3周龄。病鸡消瘦,羽毛粗乱,绒毛稀少,食欲减退、腹泻、贫血,皮肤干粗。特征性症状是足趾向内蜷曲,两腿瘫痪。母鸡产蛋量下降,胚胎死亡率增加,孵化率降低,死胚及刚孵出的雏鸡趾爪蜷曲,绒毛稀少,卵黄吸收缓慢。

  2、剖检可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肠壁变薄,肠道内有大量泡沫状内容物,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显著肿胀,呈不均等变粗而柔软,有时比正常肿大4至5倍。肝脏肿大,且含脂肪量增多。

  防治:

  病鸡可用VB2治疗,口服或肌注,每鸡每次1至2毫克,连用2至3天;也可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VB26-8毫克,连用数天。

  上述治疗早期病例效果较好;对趾爪蜷曲、两腿瘫痪的病鸡、疗效欠佳。为预防本病发生,雏鸡一开食就应喂正规的配合饲料,且饲料中要添加足够的多维素,一般每吨饲料中添加2至3克VB2可预防本病发生。

年7月

转自《天下斗鸡论坛》

编辑整理:田力

                李未昕









































白癜风早期症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by/4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