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好发于儿童的一种原发于肌肉组织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等位基因病。即父母携带此基因但不发病,二者结合后可使后代发病。

病因

  该病是遗传性疾病,在不同的类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多属X连锁隐性遗传,即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造成。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半合子),若此基因上有该病的隐性基因,则表现出疾病。故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女性因为有两条X染色体,只要任何一条基因上有不带该病的显性基因,则不发病。故较少女性患病。因此,若父母双方均带有此隐性基因,且后代为男性,那么得该病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但是遗传因素如何导致肌肉变性,则始终未明。

查看详细

症状

  1、好发年龄:DMD患者多于儿童期的男孩,一般在4~6岁时出现较典型的症状。BMD患者多在10岁之后发病。

  2、主要症状体征:肌肉发育异常和肌肉萎缩无力,主要选择性侵犯四肢近端肌、盆带肌、腰带肌等。

  患者发病初时走路笨拙,容易摔倒,奔跑困难,之后逐渐出现走路和上楼困难,下蹲站起困难。

  严重者出现典型的鸭步,站立时背部前凸,肚子向前挺,两脚向外撇开,走路缓慢摇摆,状如鸭子。躺着至起床站立非常困难,必须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扶着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即特征性的Gower征)。肩胛带肌受损则出现翼状肩胛(如鸟翼),举手不过肩。

  绝大多数患儿有小腿部(腓肠肌)假性肥大,少部分可见舌肌或肩部(三角肌)等假性肥大。此时多数患儿瘫痪在床。

  继续发展可致腰椎骨密度下降,发生骨折后则不能再行走。

  3、消化道部分患儿可累及胃肠道平滑肌。若胃的纵行肌外层有退行性改变引发急性胃扩张,则可导致死亡。部分患儿可有严重便秘。

  4、心脏大多数DMD患儿没有心血管症状,只有在疾病晚期和反复感染的情况下才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神经系统

  DMD和BMD患儿均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尤其智能发育迟缓,患儿平均智力在正常值的1个标准差以下。

  有研究报道小儿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癫痫的发病率增高,尤其是BMD型。DMD患者则易出现情感、行为问题,认知能力下降及学习困难。

查看详细

检查诊断

  

  1、神经系统:四肢肌力低下,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

  2、实验室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肌酸磷酸激酶(CK)明显升高,达1.5万~2万U/L,甚至更高。血清CK升高可出现于出生时,疾病后期略有降低。

  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有散在的退行性变和坏死肌纤维。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肌内膜结缔组织增加以及肌纤维的丧失,脂肪组织的替代。

  基因诊断20世纪90医院应用核素DNA印迹法杂交、缺失热点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进行基因诊断,缺失检出率为56.7%~63.0%,应用DMD基因缺失热点9对引物PCR分析,缺失型大宗病例的检出率为47.5%~49.6%。国内已应用定量PCR测定、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检出DMD基因携带者。基因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3、X线检查:腰椎骨密度降低,甚至有骨折线。

  4、肌电图:为肌源性改变,病变肌肉呈低电位,波形持续时间缩短,而多相波增高。

  5、脑电图:异常脑电波。

  还可出现异常心电图等。

查看详细

治疗护理

  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药物,只能对症支持治疗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根本治愈疾病。

  1、对症治疗

  常用的药物:维生素E、肌苷、三磷腺苷等。

  降低血清酶水平: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联苯双酯等。

  增强患者的肌力:有人提出早期给予乳酸钠,以防止代谢性酸中毒。此外,用钙拮抗药维拉帕米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2、支持治疗为保持肌肉功能及预防挛缩,进行适度运动非常重要,不宜久卧床上。

  3、外科治疗DMD患者常发展为进行性脊柱侧弯,常需行脊柱后融合术。

  4、基因治疗一个是“转基因治疗”,目前尚不能应用于临床。另一项治疗方法即“肌母细胞移植手术”。具体方法是:提取健康的骨骼肌细胞进行人工体外培养,培养成肌母细胞,然后将细胞点状移植入患者的四肢及躯干骨骼肌内,让其成活后手术成功。

查看详细

预防保健

  本病以预防为主,应强调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本病在人群中的遗传负荷,减少本病的发生。

  1、检出携带者检出携带者的方法有多种,如家系调查、血清酶活性测定、肌电图检查和肌活检等。其中以测定血清CPK及CPK-MB活性最为简便、实用。上述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则可提高检出携带者的阳性率。若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应做好产前诊断。

  2、产前诊断有性连锁隐性遗传史或携带者或已生一患儿的女性,在妊娠时,如为男婴,受累者约占半数,此时可抽取胎盘血清做CPK测定,如升高明显,或PCR检测病理基因阳性,应做人工流产。阴性或为女婴,则可让其出生。

  3、新生儿筛选目的是尽早发现患儿及携带者。以生后6~10周后测定CPK活性为首选。

北京壬九馨康中医

详情请王主任

咨询

-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鏉冨▉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鐧界櫆椋庝細浼犳煋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yingyang.com/jyby/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