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中不良事件之消化系统⑤(一)恶心呕吐1.病因(1)患者因素:①年龄每增加10岁,发生率降低13%,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显著低于年轻人。②性别:成年男性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是女性患者的1/3,男女儿童则无此差异。③体型:肥胖患者较消瘦患者发生率高。④胃排空延迟:术前焦虑、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胃肠道梗阻、幽门狭窄、硬皮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疾病、尿毒症、颅内高压、妊娠等。⑤吸烟:吸烟可阻断多巴胺受体的激活,故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⑥其他:有术后恶心呕吐病史或晕动症的患者其发生率高出2~3倍。(2)麻醉因素:①麻醉医师。对麻醉药物剂量个体化的掌握、吸氧去氮过程对胃内气体量的影响。②麻醉药物。阿片类镇痛药、静脉麻醉药如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均可诱发恶心呕吐,应用新斯的明拮抗残余肌松作用是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而异丙酚具有降低恶心呕吐的优越性,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异氟烷、恩氟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诱发恶心呕吐。③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越长,麻醉药物总耗量越大,恶心呕吐发生率越高。(3)手术因素:前庭、头颈、上腹部手术、眼科手术、腹腔镜手术、宫颈扩张术等容易发生恶心呕吐。(4)术后因素:术后疼痛或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睡眠障碍、低血压、缺氧、经鼻胃肠减压导管刺激也为常见原因。2.预防(1)严格术前禁食禁水。(2)术前用药如选择麻醉学镇痛药,可预防性应用止吐药和H2受体阻滞剂。(3)诱导其充分给氧,但防治胃胀气,麻醉维持力求平顺。(4)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5)镇静拔管、减少咽喉部刺激。3.治疗(1)针灸疗法:内关穴(掌侧远端掌横纹以上二寸、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2)药物治疗:①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总量不超过25mg,一般不超过24h。②丁酰苯类止吐药。氟哌利多静脉注射,儿童20~70μg/kg,成人0.~1.25mg。③苯甲酰胺类。可预防成人阿片类药物所致胃排空延迟,肌肉注射0.1~0.2mg/kg。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多用于化疗、放疗后和前庭功能紊乱导致的呕吐。⑤抗胆碱能药。如东莨菪碱,用于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包括吗啡导致的呕吐。⑥5-HT3受体拮抗剂。可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和中枢化学催吐区域的5-HT3受体,双重作用止吐,如昂丹司琼。呕吐中枢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无单一药物可完全阻断全部受体,故主张联合用药,目前常用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和昂丹司琼,效果较好。(二)急性肝功能损害和肝功能不全1.原因(1)病毒:大多数情况下,爆发性病毒性肝炎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毒以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2)手术因素:①术前对肝功能储备估计不准,手术指征放宽。②手术中肝门阻断时间太长,造成过长时间肝脏缺血。③手术切除肝叶范围过大,剩余的肝脏功能不能代偿。④手术造成肝门静脉和/或肝动脉损伤引起缺血,胆管损伤引起胆汁淤积,肝静脉或腔静脉损伤造成肝脏血液回流障碍。⑤术中各种原因造成术中长时间低血压导致肝脏灌注不足。(3)麻醉因素1)药物因素:氟烷麻醉后,血清胆红素、血清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导致氟烷性肝炎。其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2)临床麻醉导致肝血流减少的因素:①缺氧时肾上腺素能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②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α-受体占优势作用;③某些麻醉药使肝血流减少;④酸碱平衡失调;⑤正压通气影响腔静脉回流;⑥右心衰竭时肝脏淤血;⑦椎管内麻醉时动脉压降低;⑧手术创伤对肝脏的影响与手术部位、性质、范围有关。2.临床表现(1)基本表现: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可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中毒性腹胀。(2)黄疸:出现早,加深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17.1~34.2μmol/L,数天内即达μmol/L以上。(3)肝性脑病(4)脑水肿:诊断标准为:①在昏迷的基础上,黄疸迅速加深;②频繁抽搐;③呼吸不规则;④瞳孔异常变化;⑤血压持续升高;⑥视乳头水肿。(5)吸入麻醉药的肝损害(氟烷性肝炎)的表现:①麻醉后3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黄疸;②术前无肝病史;③排除其他肝毒性原因如肝脓肿、术中低血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到血清中抗三氟乙酸抗体。3.预防和治疗(1)消除诱因:①控制上消化道出血;②控制感染;③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④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⑤其他:慎用利尿剂、限制蛋白摄入,避免输入库血,积极治疗便秘和或腹泻。(2)减少肠道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①饮食,早期禁食蛋白质,及时补充维生素;②清除肠道内积血或积食;③应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3)促进有害物质的代谢清除:应用谷氨酸、谷氨酸钾、精氨酸、乙酰胺等。(4)纠正氨基酸失衡及假性神经递质:应用支链氨基酸、左旋多巴、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复合受体拮抗剂等。(5)肝细胞移植。(6)人工肝支持系统:①血浆置换术;②生物人工肝。(7)肝移植。(8)其他治疗:①纠正氮质血症,必要时可行腹膜或血液透析;②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患者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③深昏迷患者可以冰帽、脱水等防治脑水肿;④肝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增强肝细胞DNA合成;⑤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每日1~2次,意义在于刺激肝细胞内cAMP,促使肝细胞再生。(三)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应激性溃疡1.原因(1)发病诱因:多发性创伤,严重颅脑外伤,严重全身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困难、复杂的大手术后、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脑复苏术后、心脑血管意外、严重心理应激等。(2)机体因素:胃黏膜缺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胃黏膜分泌状改变、胆汁反流和胃粘膜渗透屏障崩溃。(3)手术麻醉因素:术后应激性溃疡及胃酸分泌改变还与一下因素有关: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糖、低血糖、抗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长期使用。2.预防随着监护条件的改善、对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认识加深、预防措施的完善,英家镇可以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应激性溃疡的原发病严重,一旦发生大出血或穿孔,其病死率较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直接影响原发病的预后,故其预防十分重要。(1)ICU监护:早期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密切监测,输液,氧疗。(2)维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应尽早气管切开。(3)呼吸支持治疗:对于肺不张者应给予正压通气支持,纠正内环境紊乱对肺通气的干扰,为应激性溃疡的综合治疗提供基础。(4)胃肠监护:一般认为胃内pH≤4.0或黏膜内pH≤3.5,则易于发生应激性溃疡和出血,需采取预防措施。(5)原发病的治疗,缓解危急状态。(6)预防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和黏膜保护——禁食、胃管引流,预防性应用制酸剂如质子泵阻滞剂,黏膜保护剂如米索前列醇。(7)尽早开始胃肠内营养。3.治疗(1)治疗措施1)控制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和胃黏膜保护。2)改善微循环、提高氧供:①积极改善胃肠道的微循环血流,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②血管扩张药的预防性使用有助于微循环的改善。③纠正机体酸碱失衡及低血容量,增强胃粘膜上皮细胞抗酸能力。④应慎用胃粘膜血管收缩剂和冰水灌洗,不可过量使用。⑤山莨菪碱有抑制胃酸的作用,而且可以改善胃黏膜作用。⑥前列腺素、硝酸甘油、多巴胺、莨菪碱类药物均可改善胃粘膜微循环、升高黏膜内pH。⑦早期性星状神经节阻滞。3)抗氧化、氧自由基治疗。4)抗炎介质、细胞因子治疗:①PAF受体拮抗剂。②乌司他丁:能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过氧化物的损害,抑制蛋白的分解,通过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微循环,能预防外科老年危重患者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5)纠正贫血。(2)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1)立即输血补液,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2)迅速提高胃内pH,使之≥6.0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治血栓溶解,创造胃内止血的必要条件,推荐以下用药:①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首剂80mg,以后每8h40mg维持。②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4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③胃内灌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并监测胃液pH。④静脉条件许可,可考虑生长抑素类药物。3)对烧伤等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加强黏膜保护及和抗生素的应用,防止菌群移位。4)对合并有凝血机能障碍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及其他促进凝血的药物。5)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病情者,若病情许可,应立即作紧急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可止血治疗。6)经药物和内镜介入治疗,仍不能有效止血者,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在情况许可时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7)在出血停止后,应继续应用抗溃疡药物,直至溃疡愈合。(摘自麻醉质控与管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