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9113231.html汉字有缺陷?英国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汉字有“三大缺陷”来源:互联网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一书中也说过:“没有汉字形体结构的复杂,也就没有汉字孳生能力强、区别性强的优点;没有偏旁表音不完全准确的缺点,也就没有汉字超越历史、超越方言的优点。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责怪汉字的繁难了。”众所周知,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如果没有稳定、系统的文字,那么这个国家很有可能在时代的发展中走向淘汰。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能够延续五千多年,汉字的功劳不可忽视。可在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它也备受争论,其书写复杂所导致的“汉字落后论”一度被广泛认同。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曾认为汉字阻止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诸如英国 哲学家罗素便提出汉字存在3大缺陷。那么罗素所说的这3大缺陷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这背后的故事。一、源远流长的汉字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从甲骨文起,汉字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变革,有着超过六千年的历史。汉字不仅仅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也是曾经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实际上,汉字不仅仅是汉族的文字,若是从广义上来说,汉字指的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包括了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除了这些正式使用汉字作为文书的国家外,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字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诸如日文、越南喃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值得一说的是,在历史的长河发展中,除却日本保留了部分汉字外,其他文字都已经消逝了。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汉字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的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此外,汉字因具有灵活的书写方式还长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珍视。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横行、直行、左起、右起,且序列灵活,十分方便自由。看完汉字的“前世”,接下来就要说一说罗素究竟是怎样认识汉字,并且如何评价汉字的?二、罗素与汉字的“缘”,汉字存在缺陷?罗素,全名是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英国 哲学家、 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和政治学家,更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可以想象他在20世纪的国际学界中,是有着斐然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年时,罗素还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因为罗素斐然的地位和成就,我国当时 的学者梁启超、鲁迅都是十分敬佩他,而罗素亦是对中国文化十分有兴趣。因此在年时,在梁启超的邀请下,罗素开启了他的中国之行。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等 高校讲学,在中国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一方面与中国人接触、学习,一方面则是饱读中国文化文献,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现状多个方面做出了了解和分析。年,罗素回到英国并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这也是他 有关中国的论著。在书中,罗素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判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罗素的观点中,他认为中国文化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其中的一个特征便是关于中国的文字——汉字是由表意符号构成的。随后,罗素亦是提出了汉字有三个重大缺陷,那么他所指的这三个缺陷又是什么呢?三、罗素认为的三大缺陷,汉字能否突破? ,汉字的笔画数量很多,系统地学习汉字有很大的工程量,与只有26个字母的英文相比起来十分繁杂、耗费精力,不利于推广。第二,汉字没有固定的顺序,无法如英文字母一般在字典和目录中排顺序,甚至无法用铸造排字机。第三,汉字没有办法对于专有名词、科学术语进行翻译。罗素所说的这三个缺点其实也是当时一些学者的普遍担忧,那么时至今日,罗素所说的这三个汉字缺陷有没有得到解决呢?答案是有的。首先对于笔画多、不适合书写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使用的是繁体字,笔画确实比较多,但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汉字已经不断地简化,也形成了一套融洽的学习体系。如今的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32种,32种笔画就能够组成上万个汉字,学习起来已经没那么复杂了。对于汉字无法排序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彼时罗素提出这三大缺陷时,还没有如今的拼音字母表,因此在字典目录编纂上确实是有困难的。那么等到年2月11日,汉语拼音字母表发明之后,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至于罗素所说的无法表达专业名词的 一个缺陷,这个问题也早已经被解决了。对于专业名词和科技术语,中国人民有着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诸如音译、意译等。相比于过去的“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现在的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汉字的魅力:丰富的内涵、 的表意、掌握后容易举一反三等等。当然,作为世界 哲学家的罗素在当时也并非是一味否定汉字,他也提出了汉字的优点:汉字字形具有稳定性,从古到今的汉字形体基本不变,今人同样能够看懂古典作品,且字形稳定也解决了各地以及周边各国之间的交流。汉字具有的这种超时代、跨地域的功能,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保留、稳固和统一,沿承至今。罗素还曾引用过对汉字评价一段话:“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是它所体现的简朴和 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四千年之久。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汉字,以悠久的文化底蕴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一直陪伴中华人民一直前行。
小结
回顾罗素所提出的三个关于汉字的问题,亦是时人对当时汉字的担忧,深厚的内涵和平民教育的不够普及确实致使了汉字遭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质疑。当然,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汉字终究还是一步步完善自我,逐渐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改革弊端,才能够走得更远。因此,对于如罗素这样敢于提出问题的学者,我们应当尊重、反思,正是有了批评声,才有了汉语拼音的发明,有了简化字的推行,有了如今平易近人且博大精深的汉字。作为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在今天的社会中依旧被广泛使用,更没有过时的担忧。随着人们对汉字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人民对于汉字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都自豪的事情,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专属于华夏民族的故事,蕴涵深厚底蕴,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豪和自信,亦是建立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参考资料:《简明实用汉字学》延伸阅读一:
中华文化的3个优点、3个缺点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有一个毛病,就是我们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老是把全世界都有的东西硬说成是中国的文化。
比如说老讲我们勤劳勇敢,美国人听多了都快笑死了,哪一个民族不是勤劳勇敢,就你们勤劳勇敢了?我们打仗比你们打得多,我们比你们勇敢还差不多!还有地大物博,你们地是很大,但是也有人比你们大,也有物博,你们的资源好像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吧?还有,我们经常自诩说我们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哪个民族不讲自己刚健有为?古人曾经说过的话难道就能证明是你们的真实状态吗?
当然我们也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比之前的好一点,但是也很有问题,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你看看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都在宣扬类似的意思,就是自己不高兴的东西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所以我们老是做这样无谓的宣传,外国人都觉得很烦,他们说中国人总是把普通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说成他们独有的 品质,这个太可笑了。
所以要讲中华民族的优点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只有我们有外国人基本没有,或者说有的很少;另一个特征是这个东西是充分普及的,实行年代已经很久了。一定要符合这两个特征才能说中华文化在精神上的优点在哪里。如果不符合这两个特征的话,那叫乱讲。我们现在好多人还在乱讲,找到古代有一个人讲过一句什么话,就以为我们一直就这样的。这是错误的,我们不要以为古书里讲过的话就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不是!有的时候古人往往是看到大家做不到才这么讲的,所以不能说谁讲过就是证明我们做到了,恰恰相反。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是不要随地吐痰,难道就证明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随地吐痰的民族吗?不对!明知做不到,所以要口号。我国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个口号很好,为什么出现这个口号?因为中国人老打中国人,所以才有这样的话出来吧?所以请大家思考一点:不是说古代有这样的话就能证明我们好吧?
那么,有哪几点是中华民族确实独有而且充分普及延续千年的东西呢?我们概括了一下是三个道:人格模式的君子之道、行为模式的礼仪之道和思维模式的中庸之道。
优点1:在人格模式上,我们普及了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什么意思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格理想: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巨人,有的民族的理想成为先知(先知先觉的先知),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绅士,有的民族的理想是成为骑士,有的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武士。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是成为君子,这个和世界各大民族都不一样。英文也能翻译君子,但这个君子和我们中国民族所说的君子区别很大,那是个一般词汇我们是个专用词汇。孔子很 ,他没有对君子做个简单定义,孔子专门寻找到了君子的对立面,对立面是什么?小人,他就把君子和小人做反复的对比,我们都能够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的是君子,唧唧喳喳的总在背后说人家坏话的一定是小人。还有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之,不管你认识不认识,成人之美的事情,在做成人之美的事情你是君子。小人正好相反。比如看到酒店门口看到有一对新人要结婚,我们虽然不认识我们投去祝贺的目光,这叫成人之美,君子的目光,小人的目光就不太一样了,就要使坏了,看看新娘子身材好不好——甚至于暗自琢磨一下晚上将要发生点什么事情之类,乱七八糟的阴暗心理可多了!君子还有孔子规定,比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对自己要求高,小人对别人要求高。君子怀德,意奉献;小人怀土,欲占有。君子和而不同,很和谐,但是观点可以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我们是一个团体,拍着肩膀,但是内心里面是不和的。孔子规定了一整套的东西,使得我们几千年中国人有一个好的传统,你宁可说我是坏人也不要说小人,小人太丢脸了。哪怕是在监狱里面,重案犯我们外面看都是坏人了,不!他们里面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三个犯人关在一起有一个犯人专门打小报告,专门挑拨离间那就是小人了。就是中国人非常明白的一个文化遗传,就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我们现在好多家长老希望我们的孩子成功,不错。但是,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宁肯做一个失败的君子也不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小人,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的。比如说我们看了某人许多年,然后说我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他就会非常自豪。这是用中国人很高的评价去评价他,这一点就说明君子学说已经普及了。对他评价高吗?不太高,但是也不低。君子不是非常高的一个评价,不是伟大的人物,不是一个杰出的什么人,都不是,就是一个君子。君子和小人没有 的界限,因为小人里面也有君子的情怀,我们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君子有的时候也有小人情怀。什么叫小人情怀?比如我的邻居出现问题以后我有点暗暗高兴,这成了一个大问题了,如果我的邻居他们家发生问题了,我认真的检查我家里有没有同样的问题,这个不算小人情怀。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怎么就高兴了,这我知道是坏思维,是小人情怀。生活当中君子和小人很难分得清楚。什么叫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小人哪个时代都有,但是你如果把他放在时代中心了,那就坏了。我们都知道80年代很辉煌,那时还来不及创造今天这样的物质成果,它的辉煌之处在于文革灾难刚刚结束,大家对小人特别敏感,所以80年代很少有小人,这个就令人感到非常痛快。很喜欢孟子讲的话,一看到井边小孩要掉下去了,你是不由自主的把他拉住还是先要看看这是谁家的孩子?他认为看看是谁家孩子的就是小人,不由自主的把他拉住这就是君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优点当中的 个财富,君子之道,这是中华民族人格模式上的一个遗产。
优点2:在行为模式上,我们普及了礼仪之道。
孔子想到了,我们要让大家做君子,但是当时很长的时间,人民并不识字,我们的文盲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不识字的人在中国是最多、最多的。所以我们很难传播,很难让人看书,不识字看什么书呢?而且我们也很难听得到演讲,孔子到处去讲、他的学生到处去讲,听到的人又有多少?而且当时又没有麦克风。所以孔子清楚认识到文化的传播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依靠在行为模式上规定一些行为规范,半强迫地让大家遵照执行,把君子之道变成礼仪之道来实行。我们必须讲礼仪,比如孝顺爸爸:不管我们内心怎么想,我们每天必须请安,爸爸,昨天晚上您睡好没有?必须请安的。古代甚至还要鞠躬,这个是不能违抗的。然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我们有什么规矩,老人生日的时候,小孩生日的时候有什么规矩,舅舅来了应该行什么礼,叔叔来了应该行什么礼,遇到老人应该怎么办?遇到中年人应该怎么办?男性遇到女性应该怎么办?女性遇到男性应该怎么办?我们规定了一整套的规范,这个规范凭心而论,里面有一些可能是过分了点儿,特别对于我们女性同胞,好多可能是过分了。但是总的说来文化如果没有礼仪的话,它就不可能成为大家的集体行为。所以我们中国为什么老百姓家过去讲礼仪之邦呢?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看到最早的一批传教士来的时候一些记录,觉得中国人非常讲礼仪。当时欧洲还比较野蛮,因为海盗的传统还在流传,中国特别讲礼仪。这个我们现在听起来心里有点心痛,因为我们现在特别不讲礼仪。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文化人在现代能够寻找一个全民能够普及的行为规范,可以简单一点,但必须有。每个人的礼仪可以不一样,但是集体可以有一个礼仪。一个部落可以有一个部落的礼仪,一个群体可以有一个群体的礼仪。
我曾听说叶圣陶老先生,他住在北京的东四八条,老人家不管自己多么年迈,只要有人去访,他一定送到门口,送到门口以后他穿的是长衫,总是深深的作揖,这是他个人的礼仪。他永远遵照这个礼仪,要么不来,如果见到了客人,不管这个客人年纪多大,年轻人也没有问题,他一定送到门口深深作揖,然后眼睛看着人家消失在胡同转弯角上,这就叫礼仪,非常的讲究。蔡元培先生做北大校长的时候,给名教授发薪水校长亲自去发,这表示我邀请你来教课,我的礼仪。所以以在发薪水的时候,马车的声音响了,校长的马车来到了胡同门口,校长到了,这是 个礼仪。第二个礼仪我不能把钱直接交给你,只是问身体好吧?就在你问的时候,校长带来的工作人员和你们家里的人暗暗的已经完成了工资的支付。但是两个学者讲话的时候没有讲到钱,心里都很清楚。这是不是虚伪?不是虚伪,是礼仪,礼仪表面上好像有一点虚伪,其实绝不虚伪,所以这要讲究。比如夫妻之间一旦选定以后要一辈子彼此欣赏,而这个欣赏要表现到礼仪上来。请不要小看,如果另一半如果要出门的话,应该到机场去送,回来应该出去迎接等等。这个礼仪其实是很重要的,它是延续情感延续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大咧咧无所谓,其实是不对的。
优点3:在思维模式上,我们普及了中庸之道。
我们不要看到“庸”字和平庸的“庸”,庸俗的“庸”是一个字,以为它就是庸俗的庸,不对。中庸之道并不是到处点头哈腰做老好人,中庸之道是什么?中庸之道的本质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点,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极端是很吸引人,极端可以逞一时之快,但是极端是坏事。因为,两个极端之间一定有一条合适的路,有一条恰当的路,有时我们没有找到是时间不够。中庸之道就是一定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路、恰当的路,而不是走极端。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极端的事件,比如义和团、比如文革,但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中国的本质是中庸之道,理由呢?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农民看天吃饭,我们知道四季循环,知道冷到极端的时候,春风就来了,热到极端的时候秋风就起了。所以,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极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奇迹发生凡事都非偶然,这个是农民逻辑的思维,这个然后变成《易经》,又变成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以后,成为了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在古代,综合实力上曾经一度我们老大,阿拉伯老二,伊朗老三。在这个时候,老二阿拉伯去打老三了,老三就是波斯,送信给唐朝的皇帝:说伟大的皇帝,现在阿拉伯来打我们,只有你们出兵来帮我们,否则我们就灭亡了,我们是好邻居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交往那么深,希望你帮帮忙。唐朝的皇帝看到这个以后会做什么反映?他可不会像有些江湖义气的年轻人一样,说老朋友挨打了我们要去两肋插刀。唐朝的皇帝说:是,我们是老朋友,但是他们和阿拉伯的矛盾我们不太清楚,我们如果出兵的话,我们就遭来了阿拉伯的一大堆敌人,阿拉伯不仅在波斯给我们打仗,还可以在北方跟我们打仗,我们增加那么大的敌人,而且他是老二。那我们怎么能去承受这个消耗呢?而且,承受的理由也没有,因为老二和老三产生什么矛盾我们不知道。所以唐朝的皇帝怎么回答的呢?说:对,我们是好邻居、好朋友,你们受到人家的侵略我们非常、非常难过,但是由于山高路远,我们要出那么多的兵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建议在波斯和唐朝的边境上(靠唐朝一边),你们的整个皇室都搬过来,我们唐朝给你大量的补助,使你们的生活水平一定不低于原来的生活质量,而且你们可以代代世袭,我们唐朝不干涉你们任何的内政。波斯就搬过来了,并且建立了一个叫波斯都护府,就搬到了唐朝的领地里面。后来他们感到不踏实,就又搬了一个地方。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实例,这里面产生了好几个益处,一个是波斯文明被保护住了没有灭亡。第二是唐朝由于波斯的加盟、融入文明丰富了。第三是阿拉伯以为唐朝会出兵,唐朝却没有出兵,阿拉伯也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波斯还是我们的朋友, 他们两家也成为了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三家打起来的话那就是一次古代的世界大战,大战的结果人类的文明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唐朝的中庸之道,他没有出兵但采取一个中间的方法,效果很好,还保护了人类的文明,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伟大的地方之一。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他说21世纪世界上会有八大文明,八大文明当中的核心是三大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他讲了没几年事件爆发,这三大文明当中那两大打起来了,打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中华文明的态度是什么?就是你们两方面的极端主义我们都不赞成,你的极端壮大我们不赞成,你的单边主义我们也不赞成,但虽然我不赞成,反对你的极端主义,你们还是我的朋友,朋友关系可没断。我们可以谈判可以交流,你们要到我这谈判也可以,但是再谈判再握手你们的极端主义我还是不赞成。就这么一个格局,被世界上其他民族认为,一种非常好的叫弹性哲学,或者说是非常好的灰色哲学。一种灰色地带,不是不白即黑,它是一种灰色哲学。这个平心而论是中华文明活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极端主义遍布世界的时代,所以用我们祖先的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思维模式的话,很有益处。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三大优势、三个特别、三个道:君子之道,礼仪之道和中庸之道。 个是人格模式,第二个是行为模式,第三个是思维模式。三个模式实际按照现在哲学的说话,它系统严密、逻辑清晰构成了一个体系,共同成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优势。
中华文化的缺点
中华文化的缺点主要是也有三个缺少, 个缺少公共意识,第二个缺少法制意识,第三个缺少创造意识。
缺点1: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缺少公共意识。
中华文明千好万好,就是有个坏毛病,正如前面讲到的君子,真正做起来是对两个“廷”负责,上对朝廷下对家庭,两个庭的写法不一样,一个有广一个没有广,但是读音是一样的,对上对朝廷是忠,对下对家庭是孝,忠孝在古代讲追求两全。但是咱们的老祖宗万万没有想到在朝廷和家庭中间还有辽阔的公共空间啊!中华文明对此几乎没有投入过任何研究,对此几乎没有任何人投入过深入思考,这是个大问题。中华文化对公共空间缺少研究和思考。古代的县官出门的时候,进入公共空间了吧?不,他前面一定有两块牌子,一块叫回避、一块叫肃静,公共空间没有了,又变成他的私人空间了。公共空间官员管不了的话,应该交给知识分子理应管吧?但中国的知识分子信奉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窗外事,窗外事就是公共空间的事他们不管的。所以,公共空间没人管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 的毛病。现在要知道世界各国对中国大陆的游客既爱又恨,爱的是我们的高消费,恨的是我们的高声喧哗,我们在他们的宾馆大堂里不但打牌而且还随地吐痰等等。有一次我在费城,美国的朋友说你看你们中国的人,Look!那么的没有教养,影响别人还理直气壮。我就说,我说我不是为他们辩护,我想告诉你这个高声喧哗的妇女(听口音似乎是河南人,我们都知道河南人很善良)很可能就收养了好几个孤儿或者一直在给希望工程捐款。我说你不能由此来判定他们的全部道德,我说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在公共空间活动的训练,责任在文化,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资源,缺少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就公共意识太差。当然 也归到一个整体道德叫公德,这也是违反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个责任如果到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身上,就如何在公共空间里面建立起我们的文化素养。公共空间它是跨家庭跨政府还跨地域的公共空间,中国就需要有这种空间来改变人们的无公共空间的意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糟糕的东西就是我们中国少数的知识分子,对公共空间缺少责任感。康德,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讲过一句话,什么叫 的知识分子?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坚持理性,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坚持理性。这一点是我们的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非常缺少的。他们一直在做一些和公共空间毫无关系的事情,常年研究几个非常古老的词汇拿出来卖弄,这其实和公共空间没有关系,公共空间也听不懂。比如说某位知识分子研究某本小说里面一个丫鬟的性爱史,并且在权威媒体上公开骄傲的宣称:“为此课题,我已经研究了近30年!”当然这种坚持的精神很可嘉,但是对于公共空间来说这个话题的意义和价值实在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公共空间那么多问题你们都不管不问拒绝研究,专门研究这些琐碎的无聊问题,有意思吗?而且,据说她还因此获得了各种职称、各种荣誉!无效慢慢变成了无聊,我看慢慢还会由无聊 变成无耻……还有,不学无术的烟草商雇员,凭借研究如何能让人们吸食更多烟草的“成果”居然成为了中国工程院的“烟草院士”,这就是在帮助烟草公司变相推销香烟、客观上鼓励人们吸更多的烟,最终会使中国人公共空间不断受到毒害的侵袭!这样的人和事现在天天都在发生着,比比皆是。
缺点2: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缺少法制意识。
中国文化大家 的文化是武侠文化,什么叫江湖,江湖就是远离法律的地方。什么叫豪杰,豪杰就是远离法律的人群,冲撞了法律在我们心目当中还是英雄。欧洲的海盗,冰岛的海盗曾经在我们的宋代,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才由海盗而变成了法制的公民。他们一开始是为了分赃建立了方法和形式,然后慢慢的发展演变成熟, 就在北欧建立了法律系统。这个时候中国正好是水泊梁山,我们没有经过这个转型。所以我们的法制意识至今还是一个问题,我们的民间聚合,我们的民族主义都造成了法制意识的极端的败坏,这个我们都知道,近期因中日钓鱼岛问题非法打砸日产车辆等恶性事件在报纸上、媒体上、网站上大量都是这样,再大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也应当遵循法律和制度。几个月前,北京一位下岗工人廖丹成为新闻人物,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妻子治病,他不惜伪造收费单据,四年为妻子免费透析多次,医院17万元。媒体报道以后,公众为救妻子以身试法的廖丹所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短时间内他就收到了40余万援助善款。但是,触犯法律决定了他无法成为真正的道德模范,等待他的是刑事惩罚。
缺点3: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缺少创造意识。
大概由于我们辉煌的历史太久,我们永远是国学、国学、国学,古代、古代、古代,往前走的力量一直很少。我们中国一直在不自觉的普及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思维,不管是官员提拔还是科学院提拔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没有争议,他没有争议。没有争议他一定是没有太多的创造,没有争议一定是一个没有太多的创造,是一个长袖善舞的平庸的人才可能没有争议。大创造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因为任何创造都是对前人的挑战,任何创造都是对原有规范的突破,他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这是个大问题,中国的缺少创造。
“中国人很聪明”,这是大家都很喜欢听的话。在国外的很多学科领域,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学者的身影,而且也被国外同仁人夸奖得最多,有些基础专业研究甚至因为其中有华人很多外国人就放弃竞争学科带头人的努力。但是,中国人在学术上表现得浮躁,有时甚至捏造实验数据,伪造科研成果。在应用上表现得喜欢用别人成熟的东西甚至不惜去窃取,而自己却不愿辛苦努力去创造。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三,但是转化率不足10%,而真正专利能够保持10年的不到45%。许多企业虽有研发机构,但从来不去检索国内 相关专业专利文献,一心就盯着国外成熟技术或者到国内同行那里去“弄点”现成的东西;就是偶然发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专利发明,也轻蔑地用一句:“不易实现”来搪塞,根本不去深究。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唐加文;年1月11日第1期总第48期《善者》;CN11-/R、ISSN-
作者简介
唐加文,双博士。从事职业:高校教师兼事业经理人。简要经历及成果:曾在华侨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研究和教学,公开发表学术作品数百篇,23次获得国际级别学术奖励。
延伸阅读二:
一针见血!英国教授犀利点评中美关系(强烈推荐)来源:互联网
导语:美国为什么把中国的崛起视作“威胁”,想尽办法极力阻挠?在中国日报社新时代大讲堂上,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作出精彩讲述,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资料图:马丁·雅克一、中美早期关系为什么还不错?因为美国认为中国会西化中国从年开始的崛起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而这种发展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美之间相对良性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个假设是中国在经济上落后太多,几乎没有可能会挑战或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优势地位。第二个因素,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国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会西化。因为美国的态度基本上是,现代化的过程等同于西化的过程。所以美国的假设是中国会渐渐变得像一个西方国家,看起来像美国一样,比如采用西式体制。美国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中国没有这样发展,那么它的崛起就会走到尽头、碰壁,无法持续。二、转折发生在年金融危机年的西方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这两个假想。转折就从这里开始,这完全出乎意料。自年以来,美国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金融危机。在这个时期,美国遇到了大麻烦,西方遇到了大麻烦。说实话,西方一直没有真正从这次危机中恢复过来,经济增长一直疲软,从某种程度来说,西方经济艰难地维持着。与此同时,中国在这期间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当然受到了这次危机的影响,但基本上中国继续以和之前差不多的速度增长。到了年,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赶超美国。这一时期,按年计算,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总额当中占三分之一。可以看到,双方的发展出现差异。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不能不提,那就是政治。西方本以为金融危机会在中国发生,但它却在西方发生了。西方本以为政治上的危机会在中国发生,但它也在西方发生了。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特别是美国和其他地方的传统劳动阶层群体。随之而来的是民粹主义的兴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对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产生极大影响。结果是,西方政府,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圈,对来自中国的“挑战”,越来越感到焦虑。这个自年以来的合作伙伴渐渐被视为一种威胁。焦虑与日俱增,结果就是对中国的敌意越来越大。最终,对中国的敌意在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达到了高潮。三、美国人为什么不能容忍中国崛起美国为什么不能容忍中国崛起?为什么它把中国崛起直接解读为中国威胁?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个帝国主义大国的心理,尤其是美国。美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上升的势头。从年开始,他们一直拥有压倒性的全球霸权。美国天下 ,这是刻在一些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想法。不仅仅是总统和国会议员这么想,许多普通美国人也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自己是 的,他们必须是头儿。他们不能被别人指挥,他们不会被别人比下去。当然,现实可不是这样。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永保 。想想中国——百年的屈辱,曾经的地位被取而代之。英国也是如此。美国也将会是这样。美国经济的相对下滑大概是从80年代左右开始的。但美国一直不承认,时至今日也不承认。一个美国总统如果说:“我们正在衰退而且无法逆转,我们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无异于 。美国还没有做好接受这种论调的准备。那么美国对中国这个威胁作何反应?从本质上讲,美国的反应是攻击中国,想办法增加中国崛起的难度。如果有可能的话,阻止中国的崛起。如果不行,至少阻挠中国的崛起。所以特朗普当上总统后没过多久 就开始了。在 之后,或者说在 、科技战的同时,对中国的态度愈发尖锐粗暴。你能看到他们在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攻击。为了打垮华为,美国指使加拿大非法逮捕了华为高管孟晚舟。四、美中新“冷战”与美苏冷战有三点不同我想说的是,也许可以把现在世界所处的形势,以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称为新“冷战”。但我们用“冷战”这个词,并不代表我们要把现在的情况与美苏冷战混为一谈。有三个根本区别。 个区别是,美国和苏联所处的和所拥有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世界。双方永不产生接触,他们拥有两个不同的国际体系。一个是属于美国的,另一个是属于苏联的。中国的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中国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其实在某些方面,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比美国还要高。比如贸易,同为进出口贸易国,中国要比美国重要得多。无论美国说什么,无论特朗普政府想做什么,他们都无法将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剥离出去。他们可能会尝试这样做,但在我看来他们不会走到那一步。他们无法将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剔除,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太高了,它与众多国家的关系太密切了,不可能被剔除出去。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推荐大家